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精选9.9元!
语言的价值增值
2022-08-10 09:18:55    etogether.net    网络    


从增值的角度来思考翻译的相关理论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例如,近来流行的关于如何翻译“I love you”的讨论就颇能说明问题。汉语“我爱你”只是英语字面的翻译。对于含蓄的中国人来说,说“我爱你”会难以启齿。在张爱玲那里,这句话译为“原来你也在这里”;而到了研究红学的刘心武那里就成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如果以新潮的说法来译,很可能就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从内容上看,这三种译法都与原文不同;从翻译策略来看,这三个译文显然都可以划归到归化的范畴。但这三个译文无疑都比“我爱你”更加新颖,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而且迎合了当下时代和社会大众对语言的预期和使用习惯,因而也能比单纯的“我爱你”更能赢得广泛的认同,达到价值增值的效果。


翻译中的价值增值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实现的,因此也可以说,翻译中的价值增值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增值能力。不过一般来讲,翻译并不直接参与创造一部译作的经济收益,它只关心译作中的语言问题,即译笔;译者在整个译作的出版与发行过程中只对原作和自己的译笔负责,并不以该译作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为直接动因。一部文学译作的经济效益既受制于原作的社会影响,也得益于译作所展现出的审美价值。而对于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当审美不再是翻译此类作品的更高标准时,译文是否只需遵循“忠实通顺”的基本原则即可?按照常规翻译理念,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出发,事情却并不止于此。对于出版商和经销商而言,一部翻译作品作为商品,除了提供信息、娱乐、指导,或者劝谕等功能外,还要为其创造经济利益。企业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效益,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非文学类作品的翻译也具有了增值空间。根据简单的经济原则,一个商品要想获得经济收益,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或心理。正如广告语言对于商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起到重要作用一样,如果期望译作创造出出版商想要的经济价值,那么译本所使用的语言也要投读者所好,这就是语言的增值属性。


这里所说的语言资本(capitalized language)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除传达信息之外,能够产生经济价值(value)和效益(benefit)的日常语言。作为经济要素,不同的言语所产生的价值和效益是不同的。对于某一特定语言,其资本属性的高低取决于它在经济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则受到该语言供求法则的支配,具有资本属性的言语就是语言资本。在经济学领域中,某一商品所产生的效益随着该商品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增加;通俗地说,用户人数越多,商品的效用就越高。与之类似,语言也具有这种效应——越多的人分享同一语言,人们对该语言的使用需求越广泛,就会产生越多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Aesthetic progression in the sense of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下一篇:翻译文化身份的构成要素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