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译作可像原作一样经久不衰。这个观点与波斯盖特的观点恰恰相反。贝茨指出,那种关于译作比不上原作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每一部原作,本身就是一部译品,即把思想译成语言。如果译者能以原作者的手段把原作的思想重新现出,同时又像原作者一样善于驾驭自己的语言,那么,为什么不能产生同样优秀的译作呢?再则,如果译者比原作者更能驾驭语言,又为什么不能使译品超出原作呢?
(四)翻译最好采用对照本。这是就某些重要著作的翻译而言。采用原文译文对照,读者自然受益。有时,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对原作发生兴趣。读者往往会自问:译文如此,原文又是怎么说的呢?有了对照本,就能立即参看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不甚了了,但只要仔细对照,是会大有收益的。到把对照本看完时,他也就能对原作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达到研究原作的目的。这样做,译者便可放手进行翻译,因为有原文作对照,反正欺骗不了读者。
(五)翻译古典作品,可以体现其古味。特别是在宗教作品和荷马史诗等典籍的翻译方面,由于原作成于远古时代,只有在译文中使用古字才能反映出它的历史原貌,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究竟古字、旧字用到什么程度,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要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1)用古字必须用得自觉。错用一个属于后来时期的词,就会破坏整个段落,甚至整个章节。还必须用得先后一致,一用到底,不能今古混杂,啥也不像。(2)用古字必须用得巧妙,使读者能看懂弄通。这就要求译者不要脱离当代读者的实际情况,使用过于古旧冷僻的字眼,把原作译成谁都看不懂的天书。
既要有古味,又要不像天书,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词源古老而当前仍在使用中的单词。如翻译一部风格朴素的作品,一方面要避免使用眼下已不用的古词和雅词,另一方面也避免使用与原作写作时代格格不入、具有不同含义、反映不同心境的现代词。
(六)英译外(指各种欧洲文字)应特别防止两种失误。一种失误是由于跟原文语序太紧,另一是采用词源相同而实际含义不同的词语。在语序上,英译者尤其必须提防受德语作品的影响;在词源上,则必须特别注意来自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作品的影响。
(七)译作的成败取决于读者和译者的共同努力。这是针对译文的内容和效果而言的。每一个读者都必须看到,他从书中究竟能获得什么,主要取决于他给书能带来什么,而不是书能给他带来什么。如果他看出了坏作品坏在什么地方,那就是一大收获;如果他能欣赏好书好在哪里,那便是更大的收获。读者不要过多地指望从译作里获得很多东西,除非读者尽到了读者的责任,能够欣赏译作的艺术、语言和思想特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