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红楼梦》反复句式的翻译
2021-06-01 09:03:28    etogether.net    网络    


从形式上说,该例属于间隔反复(指重叠的词语或句子间有其他 成分)。下面再看一个连续反复(中间无间隔)的例子:


2) 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得说话。千万,千万。(第七十四回)


杨译:

If it's possible to meet in the Garden, get Mrs. Zhang to send me word. That would be more convenient than your coming here. Do, do arrange it!


霍译:

…if you can meet me in the garden send word by mrs Zhang we can talk more frely in the garden than at home PLEASE TRY ...


本例是潘又安给迎春的丫头司棋的约会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急切地想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却又深感不易,“千万”二字的连续反复,加强了语气,提醒司棋千万小心,表现了他的极端谨慎。对本句反复这一修辞的译文处理,杨译比霍译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千万”二字本身的强调意义与do相照应,原文反复,do亦反复。


不过,换一个角度分析,霍译组织语言的巧妙之处也是颇具匠心的:他通过略去标点及有意识的拼写形式的变动mrs (Mrs)与frely (freely),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译文在修辞效果上的遗憾。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原文没有类似无标点及拼写异常(具体到汉语则是指特定的手写体或错别字),译文这种译法是否有不“信”甚至篡改之嫌呢?或者换言之,译文是否有歪曲原作人物形象的可能?


笔者认为,只要译文的客观效果在上下文中不至于产生不符原意的副作用,而且合乎译入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具备较强的可读性,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就是好的译文。英语语言拼音文字的实际特点告诉我们,书面表达之中的拼写形式的变动,与汉语里的错别字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拼写异常并不一定能说明书写者的文化水平肯定不高。许多文学作品中及生活中的实例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译者以这样的特殊笔法表现人物,实现了原作者语意上和修辞上的初衷。很明显,无论是间隔反复,还是连续反复,大都有强调语意,突出感情,加强读者印象的作用。


应当说明的是,错综与反复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二者似乎是对立的:反复强调的是用积极的重复手段来表达言谈话语,而错综强调的却是避免重复,积极错落。但二者的修辞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使言谈话语表达得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二者相反相成,殊途而同归,共同构成了话语表达的积极手法,达到了提高语言感染力的最终效果。


翻译的原则是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而不是忠实于某一个词。因而,面对错综或反复句式,必须在正确理解篇章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作者运用该句式的初衷和目的,然后才能研究译文表达的切入点,也才能产生真正醒目、妥帖、一语中的的优秀译品。


传说中国古代有个画家,画“深山埋古寺”的诗意。按照一般的思路,他得按诗句的字面要求至少画出一座寺庙来。但这位画家偏偏连 寺庙的影子都不画,只画了深山、涧溪和一个和尚在涧旁挑水,这就使人自然联想到山里隐藏有古寺。文学作品的翻泽,在不少情况下,就 是追求这种“神似”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马鲁佐(J. Marouzeau)的《论拉丁语翻译》
下一篇: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神秘主义翻译观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