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威廉•福克纳作品的译介
2021-02-08 09:04:47    etogether.net    网络    



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1897—196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南方涌现出ー批优秀的小说家,其中威廉•福克纳堪称为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他出生于新奥伯尼的北密西西比镇。一战前后的福克纳从思想倾向到文学创作,都可认为是属于“迷惘一代”的作家。福克纳经过多年之探索,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源泉,南方 为其作品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与鞭挞的对象。福克纳的近二十部长篇小说和几十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为人们提供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的编年史。福克纳不单是是传统主义上的南方传统的卫道士,而且他还继承了惠特曼等的民主传统,大胆地以现代主 义手法如意识流、多层次叙事,打乱时空顺序等一系列手法来表现社会的冲突与対抗。其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于他力求用文学去改变社会。1950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威廉•福克纳在美国是公认的经典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种,日本甚至把他的全部著作都译成了日文。中国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对他进行过介绍。第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发表过他的ー篇短篇小说《伊菜》和ー篇专论。赵家璧在1936年出版的论述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中也用一章的篇幅对他进行评述。40年代,又出版了《福克纳短篇小说集选》,其中首译的是《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第二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当时的《译文》杂志翻译发表了福克纳的两个短篇《拖死狗》和《胜利》。第三次是1979年,译文出版社在新创办的 《外国文艺》上登了福克纳的三个名篇——《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干旱的九月》和《烧马棚》。前两次的介绍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进ー步的发展。第三次则由于李文俊的努力坚持下来,使中国对福克纳的翻译和研究有了一定的规模。从他在70年代末组织翻译《福克纳评论集》开始,李文俊身体カ行,写关于福克纳的文章,做关于他的报告、出版关于他的论文集、编选他的中短篇小说集,等等。


80年代初期,对福克纳的翻译介绍工作重新开始。首先是《福克纳中篇小说集》译本的问世,其中译者大都是大学教师,美国文学研究家和福克纳爱好者。在这本译集中ー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原著中方言问题的处理。多数译者反对用中国某地区方言来翻译原著的方言,而是主张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译介,以便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随后,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又出版了蔡宋齐翻译的福克纳短篇小说《老人》,全书154页。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文俊翻译了福克纳的四部长篇小说,其中包括很多人认为是天书的《喧哗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


《喧哗与骚动》可以说是福克纳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长篇小说。这是体现福克纳创作风格的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享有盛誉的一部名著。但同时也是一本举世公认的难懂的作品,因为作者在书中多角度使用了ー些叙述、意识流、蒙太奇、象征、隐喻、神话模式等创作手法。李文俊欣然承担了这份艰辛的译介エ作,小说于1992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93页。李文俊费时两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很多中外专家学者,不放过每ー个疑点而把这样一部作品译成汉语,这本身就是ー个壮举。李译本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表达原文意思准确,鉴于原文的难度,这一点尤为难得;其ニ,译者在翻译中为了保持原著的风格,译文与原文一样采用了不同字形,不使用标点符号等方法(如其中昆丁ー节书原处有段长达3页既无标点符号又无大小写的文字)使译文尽可能同原文保持一致;第三个特点是译著的明析化倾向。原著中大量的意识流手法,不时中断的叙述线索,来回转移的场景,跳跃的时空加上众多的典故和象征隐喻,真可谓头绪混乱,难以捉摸。李文俊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为了帮助读者读懂这部难度很大的名著而采取了ー些明晰的措施,カ求减少作品的难读性,使中国读者更容易读懂它。译者在译著中加了四百多条脚注,这些脚注八十多条是注释文化背景,七十多条是介绍人物,另外的二百六十条是情节和时空转换等方面的提示,这些对读者读懂和理解原文起了重要的点拨作用。尽管学术界对这种“明晰化”倾向,仍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是,李文俊先生的这部译作得到我国学 术界众口ー致的好评。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古印度文学的译介
下一篇:厄内斯特•海明威作品的译介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