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叶赛宁作品译介
2020-05-19 09:14:58    etogether.net    网络    



诗人叶赛宁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夫人是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比他大17岁。早从20世纪20年代起,叶赛宁对时局就有自己的看法,公开表示自己与要求艺术家无条件服从政权的制度无法相容。当局用相当长时间企图驯服叶赛宁。但到1924年底已经看得很清楚,要驯服他是不可能的。1925年12月28日夜,在列宁格勒列杰尔旅馆里叶赛宁突然去世。年仅30岁。究竟是自杀还是其他原因,文学史至今没有交待。叶赛宁对俄罗斯的感情特別真挚。他写道:“假如天兵朝着我喊叫,/‘快抛弃俄罗斯,进住天国!’/我定会说:‘天堂我不要,/还给我自己的祖国。’”/(转 引自草婴《俄罗斯诗人的苦难历程》)


俄罗斯诗人谢•亚•叶赛宁的名字和作品在他生前已开始传入我国。他的自杀更引起我国文艺界的关注,1921年《小说月报》第8号,茅盾在ー则外国文艺消息中提到俄诗坛出现的人才时,首次提到叶赛宁(当时译为倭生因)。3年后他在该刊第4期再次提及叶赛宁(译为叶赛银),说他的诗的形式是‘启示录’体,异常有力而美妙:与茅盾同吋介绍叶赛宁的还有胡愈之。1922年他在《东方杂志》第4号ー篇文章中说:“耶森宁的《普加乔夫》……是‘非个人主义的作品,’”“是表论群众精神和民众的行动的作品。”蒋光慈从苏联回国后,1927年出版的《俄罗斯文学》ー书中,有一章专门评述叶赛宁(书中译作叶贤林),说他“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的性格,伟大的天才,诗的意味,都颇与普希金的相似”。叶赛宁自杀后,20—30年代我国发表了很多外国作者评述他文章的译文,译者均为文艺界知名人士,如雪峰、戴望舒、胡风、施蛰存等。鲁迅对叶赛宁的自杀也十分重视,从1927年到1930年,鲁迅在他的文章和讲演中5次提到叶赛宁。他从诗人与革命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叶赛宁的,他提醒我国革命作家对革命运动不要抱有幻想,而要现实ー些。“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蒂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叶赛宁后来是自杀了的,听说这失望是他的自杀原因之一。”


据现存的能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叶赛宁的诗译成汉语始于蒋光慈(1927)。他在 《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中引证了叶赛宁几首•诗的片断,都是他译的。1929年光华书局发行了由李ー氓译、郭沫若校订的一本《新俄诗选》,其中有一首叶赛宁的诗:《变形:第三部》。1930年上海南强书局出版了夏衍从日文转译的苏联柯根教授著的《伟大的十年间文学》,其中有一些叶赛宁的诗句,除了引用蒋光慈的译文外,还有4个片断,显然出自夏衍的译笔,即:《啊,啊,可爱的兽,我对你招呼!》、《太空好像洪钟……》、《啊,我是怎样ー个棍棒一般的人!》、《我不知道,我自身将要怎样……》。 1937年戴望舒和常任侠,1942年到1945年黎央等人译了ー些叶赛宁的短诗。抗战胜利后,戈宝权发表了九首他的译诗,刊于1947年第4期的《诗创造》。


从1949年到1976年,我国介绍叶赛宁的作品寥寥无几,只在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时,《译文》杂志编辑“苏联文学专号”发表了孙玮译的4首叶赛宁的诗,即《大地船长》、《关于二十六人的故事》和《波斯诗篇》(两首)。

改革开放后,叶赛宁的诗被大量译成汉文。其中最突出的是4本诗集: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刘湛秋与茹香雪合译的《叶赛宁情诗逸》;198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兰曼、傅克、陈尔成合译的《叶赛宁诗选》;1991年9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郑铮翻译的《白桦•叶赛宁诗选》和199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丁鲁译的《叶赛宁抒情诗逸》。这两本诗集都是根据原文翻译的。


80年代以来我国对叶赛宁及其作品的研究有了纵深的发展,除了散见于刊物上的论文外,1985年我国出版了《叶赛宁研究论文集》,王守仁完成专著《叶赛宁》,1991 年高莽发表长篇文《放浪的乡村诗人》。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法捷耶夫作品的译介
下一篇:法语翻译例文 ---《背影》部分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