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翻译家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不懈从事翻译,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朱生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和病痛的折磨下翻译莎剧,实践了其在《译者自序》中说的话夫以译莎剧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于兹矣。”不禁让人潸然感动。如今,在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我们拥有前辈翻译家想象不到的现代化的便捷的信息手段和更加详尽的资料,翻译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可译文的质量却差强人意,这与译者对待翻译急功近利、率尔操斛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不能不让人对重译产生质疑。有人认为,经典翻译家这种对译事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应该成为所有翻译工作者的圭臬,它也是救治时下胡译、滥译、抢译而造成译文质量滑坡的对症良药。
再次,翻译经典影响着人们对重译本的评价。从前面我们对经典的定义当中可以得知,经典是尺度,是衡量“同类书籍的标准与典范”。翻译经典出现后,重译本的评价不仅以原文为依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以经典译本为“标准”和“典范”。如今对重译本之风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坊间可以见到的重译本,并没有发现与前辈译本在风格上有何不同,语言上有何创新。相反,发现的不是低于经典译 本,就是对经典译本的风格的沿袭,全书语言的雷同或极其相似。不能超越旧译,抑或对旧译的“胡改”、甚至“抄译”,败坏的是译界的风气,赔害的是读者。
最后,重译之风所带来的过多重译本虽给读者提供较多选择的余地,但当前大多译本质量低劣反而让读者产生了新的迷惑,不知道哪个版本更好,于是转而考虑选择他们较为熟悉的名家名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