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创新培养路径
当前,相关高校应秉持体系思维和辩证思维,全方位统筹、全链条谋划、全要素管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着眼国家重大战略迫切需求,体系布局,通盘考量,筹谋未来。
强化顶层战略设计,体系前瞻语种布局。语种布局处于人才培养链条起始段,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体系支撑。把人才培养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周边外交目标结合起来,下好“先手棋”,有组织推进语言人才战略储备。充分发挥国家在战略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地位,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的协同机制,优化语言人才培养布局,特别要支持周边重点国家主要方言、冷门语言和薄弱语言学科发展,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周边国家语言体系。相关高校在外语学科发展过程中,应明确学科专业发展布局,凝练优势主攻方向,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此外,还应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发挥好政策、制度的价值驱动和战略引领作用。如稳步增加财政投入,支持高校外国语言专业建设,鼓励社会力量设立语言人才培养基金,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可考虑设立“周边国家语言专项人才提升工程”,通过特殊政策保留培养骨干,以完善的政策保障,塑造有利于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的生态。科学制定分类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符合语言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
鼎新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效。相关高校应着力塑新周边国家语言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周边外交战略实际需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平台资源,综合施策发力,提升高端人才培养质效。首先,深化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外语人才正确价值观培塑。增设全程外语授课的中国研究相关课程,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政治外交的认知度,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其次,针对不同语种的对象国,开设如对象国文化心理等课程,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角度,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念、传递好中国经验。再其次,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最高追求,以我国与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具体问题的解决为目标,鼓励高校开设产研结合课程,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统筹聚优内外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协作。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协作。教育主管部门要通盘考量,动态评估优化,加强精细指导,打破校际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资源整合聚优。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作用,搭建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协作平台。与此同时,统筹发挥国内相关高校在国际经贸、国际法务、国际政治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外语专家团队开展协同研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周边“外语+”系列课程,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国际协作。与周边国家高校、智库合作,协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地经验的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各高校应主动拓展国际教育合作渠道,依托校际合作协议,创新开展周边国家语言专业人才联合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周边国际会议,积极组织与周边国家双向交流实践活动,加强周边国家语言人才的针对性、复合型、沉浸式培养。(作者聂渔樵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敏洁系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