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而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出国出境深造率则相对较低,即便是吉林大学,其出国出境升学率也仅为4.21%,宁夏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甚至低于1%。由此可见,地理位置优越且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相对拥有更多选择机会,选择出国出境深造的比例更高。
谁更爱求职就业?
高升学率自然导致了直接就业率低。本文考察的11所“双一流”院校的平均直接就业率仅为41.77%。其中,原“985工程”的3所院校甚至仅为36.3%。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最新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也显示其2023 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均不足两成,仅为 15.2%和 18.07%。
另一个典型代表是上海科技大学。该校2020—2023年各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分别为15.85%、13.51%、14.59%和11.3%。与此相对应的是升学率的逐步上升,该校2020—2023年各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分别为79.88%、81.98%、78.95%和81.7%。
表1.部分高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率
相比之下,在升学上处于弱势的非“双一流”高校,其本科毕业生自然大量涌入求职市场。
本文所考察的6所非“双一流”高校的直接就业率均过半,平均值为63.69%,直接就业率排名前三的院校分别是北京服装学院(75.11%)、广西民族大学(70.10%)和西南科技大学(66.60%)。这3所院校分别属于艺术类、民族类、理工类,专业特色较为突出成为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一种优势。
图4.近4年上海科技大学直接就业率变化一览
数据显示,就地求职不仅是多数毕业生的共同选择,也源于属地政府的大力推动。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便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留赣率”“留皖率”“留苏率”的说法。
在本文考察的院校中,留在院校所在省域工作者占比在70%~80%的院校有上海科技大学(75.76%)、暨南大学(75.8%);占比在60%~70%的院校有宁夏大学(68.58%)、广西民族大学(68.3%)、湖南中医药大学(67.65%)、安徽师范大学(66.52%),以及安徽大学(63.72%);占比在35%~55%的院校有西南科技大学(54.40%)、合肥工业大学(46.5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38.37%)。
不仅如此,留在省域就业者更趋向本埠集中。暨南大学2023届本硕博毕业生留在广州就业者便达到32.3%。杭州师范大学留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近六成最终落户杭州,其中本科生为56.9%,占全校就业人数的 43.85%。即便位于非省会的安徽师范大学,也有31.9%的本科生选择留在芜湖就业,位于四川省非省会城市——绵阳境内的西南科技大学,同样有10.6%的本科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
然而,东北地区的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的占比则相对较低。以均为原“985工程”院校的吉林大学和东北大学为例,这两所学校本科毕业生本省工作率分别为14.12%、14.80%,明显低于选择赴广东省就业21.90%和22.50%的比例。
“孔雀东南飞”现象依旧显著
经济实力强、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仍是吸引全国各地大学生争相求职的热门地区。
在本文考察的公开相关数据的 12 所院校中,除去留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外,赴外省就业学生的最大目的地省份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其中,广东省成为了6所高校毕业生赴外省就业的最大目的地省份。其余高校中,有4所高校的最大目的地省份为江苏省。尽管这其中存在生源地的影响,但是经济发达、产业丰富的地区仍是消化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区域。
图5.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仍是各地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首选
在新业态不断涌现、录用形式多样化的当下,灵活就业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在颇具行业特色的北京服装学院,选择自由职业的毕业生占比达到23.16%。该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相对于传统工作方式,自由职业从业毕业生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独立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具有时间灵活、收入高以及前景广阔的特点。相较于传统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长自由选择所从事的行业,打破传统就业模式。”
不难看出,学历崇拜的普遍社会追求与研究生教育扩招相叠加,使升学成为本科毕业生的主流追求,不断攀升的报考人数也印证了这一点。名校,特别是“双一流”院校中,研究型大学由于本科生规模不大,以及人才培养的学术导向,使其本科毕业生多数选择境内外升学,这些人将成为未来我国科技攻关和学术研究的重心。而没有“光环”的地方普通院校本科生,则成为进入职场的主流人群。这为地方政府吸引人才提供了具体的主攻方向,因为名校本科生进入就业赛道者并不会很多。
注释:
①本文数据均来自各校信息公开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或本科教育质量报告,除特别说明外均指2023届本科毕业生;
②由于小数点进位问题,可能存在合计数不是百分百的现象。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sztsjh-2022-8-10〉和“数喻理”数据新闻团队:基于信息公开的高校数据新闻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大创项目〈202210370233〉资助阶段性成果)
(原标题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本科毕业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