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张女士称,从各方面获取的信息来看,最终将获得的是一张法国本科文凭。与招生老师的口头沟通也印证了她的理解,张女士提供的录音中,负责招生的王老师肯定地称“这张文凭在法国就是本科文凭”“法国的本科都是三年的”。
获得这张文凭价格不菲,每年仅学费就高达85000元。缴纳学费签订合同后,2021年9月,张女士女儿顺利入学。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结束两年学习后,今年暑假,张女士早早地安排女儿开始准备雅思考试,谋划着为女儿申请法国的大学,继续就读研究生。岂料,她拿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供的毕业文凭样张多方咨询后却被告知,这张文凭上没有国家文凭编号,并不是“RNCP5”认证过的文凭,无法用于申请法国的研究生。一些机构直言不讳地说:效力或许与培训证书差不多。
记者登录法国相关监管机构网站查询,法国巴黎国际时装学院此前的确获得过“RNCP5”的认证,但认证有效期截止于2021年3月3日,目前该认证已是失效状态。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称,该项目早于2003年起就已开始招生。可见,在该项目推出时,法方学校的认证还是有效的,宣称可获取法国本科文凭未尝不可。但在张女士女儿入学时,相关认证已失效,再宣扬可获取法国本科文凭就是对求学者的误导了。
“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到头来竟拿了一张没什么用的文凭?”张女士质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这一项目上存在不实宣传。
11月20日,记者随张女士前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涉。“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的一位老师接待了记者,沟通中,对方强调学校在引入合作项目时审核过法方的资质,是有正规办学资质可以发放毕业证书的学校,证书在法国是认可的。但针对是不是“本科”,对方反复称宣传中、合同上说的都是“本科课程”,从来没有明确说过给的是法国的本科文凭。
此外,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应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可。但记者在“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并未查询到该项目的许可信息。
轻信广告,被坑维权难
面对机构和学校宣称的国际文凭项目,求学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对于机构和学校的宣传缺乏辨别能力,只能一味地被文凭获取的便利程度所蒙蔽。
鼓动性的广告宣传随处可见。记者在“抖音”平台搜索“国际硕士”,“学畅国际教育”账号的短视频马上被推送过来。视频宣传的“在职读国际硕士MBA”项目号称“无需备考复习”“在职国内就读”,对于获取的文凭则宣称是“与出国留学生一样的硕士学位”“社会企业都认可”。点击短视频中的详情留下信息,很快就会有人主动联系进一步介绍情况。
轻信广告宣传极易掉入“坑”中。上海“12345”收到大量关于“学畅国际教育”的投诉:市民王女士循着上述“抖音”短视频,报名“美国罗商大学”的MBA硕士项目。近日她多方咨询得知,获取的文凭在国内几乎没有单位予以认可,更不可能通过“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市民罗女士也通过“学畅国际教育”报名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的硕士项目,并缴纳45000元学费,进一步了解才得知最终拿到的文凭证书并非由穆尔西亚大学颁发,而是由大学下属的一家商学院颁发,含金量极低……
文凭的含金量正是各类国际文凭项目在宣传中“埋坑”最多的地方:一些项目片面强调合作的国外大学的合法性和正规性,并将此与学位的正规性混为一谈;一些项目不惜炮制“假认证”来忽悠人。小刘在报名“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MBA国际硕士项目时,“终身教育”曾提供给她一份往届学生获得的“国际高等学历学位鉴定报告”,以此宣称文凭可以通过认证。仔细一看,该鉴定报告落款为“上海市现代人才评估鉴定服务中心”,稍加了解就知道,这实则是毫无效力的“野鸡认证”。
而此前有媒体报道,一家名为“学威”的机构为了牟利,所提供的国际文凭项目更是从入学到授课“一条龙”造假。
一旦轻信宣传被“坑”,求学者往往维权困难。一方面,培训机构推出的国际文凭项目不属于办学行为,纠纷通常只能由市场监管部门介入予以调解,调解不成求学者则需要寻求法律渠道解决;另一方面,诸多广告宣传大多流于口头,或文字表述含混打擦边球,消费者在维权时拿不出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