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新闻 > 综合报道 > 正文

培养良好习惯,教育不可遗忘的重要环节

发布时间: 2020-02-19 14:59:02   作者:光明日报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浏览次数:


  自学的习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学”分两种:其一为“干预的学”,即教育;其二为“自发的学”,即纯粹的学习。良好的“教育”则是让“干预的学”与“自发的学”统一于“自觉的学”。而此时的教育就实现了其最高追求——教育即自我教育。人工智能专家温斯特于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机器学习时曾把机器学习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等阶:根据被编制的程序而学习、根据指示而学习、根据观察样品而学习、根据发现而学习。机器学习一直在寻求迈向更高位阶的人类学习,最近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便在于实现了从“根据指示而学习”到“根据观察样品而学习”的进阶。


  但是,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教育界对于学习的引导,却似乎正好与当前的机器学习相反——学校教育并不太注重基于本能的发现、模仿学习,而过多强调“根据指示而学习”。


  那么,抗疫期间的反思可以让我们教育界有机会正本清源。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向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的受用。”因为在真正的教育者看来,赋予学生受用终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便是好的教育。


  尊重他人的习惯。“教育”一词,在西方的词源学分析中,其基本意思是“往外带领”,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将内在的东西带出;其二是将人引导到其自身之外。因而,教育不仅要引导出个体内在的德与善,也要将人带出其自身,面向共同的人类世界,并在与他人的相遇与交往中实现自我建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从人从二”的“仁”是异曲同工的。孔夫子“仁”的实质,在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基本观念(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其他诸如自由、秩序、正义等问题均缘出于此)。它构成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出发点:人己关系——“仁者,爱人”“爱人”的基本要求为“忠恕”:“忠”是对自我的要求,即自我的“真”“诚”;而“恕”指向的是他者,即对亲人的“孝”“悌”和对他人的“各正性命”。


  因而,教育既要指向“自我”也要指向“他人”,并在具体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成为仁者。面对疫情,恐慌、盲从等行为与心态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无知,更是同情心、尊严感、秩序感、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等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也正是我们当前教育界要极力反思并力行补缺的所在。


  面向学生的学校教育与面向大众的社会教育,共同培养国民大众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获得社会、个人、教育的真正成功。(作者:蔡春,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