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新闻 > 综合报道 > 正文

培养良好习惯,教育不可遗忘的重要环节

发布时间: 2020-02-19 14:59:02   作者:光明日报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浏览次数:
摘要: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教育能做些什么,反思教育,我们又该补足什么,深入思考,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直抵教育的本质,完成教育的使...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教育能做些什么?反思教育,我们又该补足什么?深入思考,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直抵教育的本质,完成教育的使命。


   1.成年人教育也许比未成年人教育更紧迫


  疫情拷问并检验的是国民素质。良好的教育,应该提升全体国民的文明素养。对人对事的文明言行、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公共秩序与规则、互帮互助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气……所有这一切代表国民文明程度的素养,都来源于教育、巩固于生活。


  因而,必须以正确的科学、历史与文明的观念祛除大众生活和意识中愚昧、无知。也因此,我们要相当重视构建完善的包括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学校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这对于全面提升整体国民文明程度与素质,意义重大。


   2.提升公共理性和国民素质教育


  在疫情发展过程中,最应引起教育者重视的是国民公共理性的不足。公共理性是国民理性能力与道德能力的有机统一,其目标是公共善,这种理性能力的发展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持续展开,并形成个人习惯与社会习惯,才能形成有效的规范。这也是教育的难点所在。


  福尔格姆描绘了诸多已经在幼儿园学过和养成了的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与习惯,涉及公共理性的便包括:与人分享;公平游戏;不打人;不拿别人的东西;伤害了别人,要赔礼道歉……


  但为何这些习惯在离开幼儿园后会逐渐丢失呢?原因在于:教育所生成的习惯是静态的,而日常生活则是动态的。这意味着在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之后,延续的教育过程必须以理性、情感与意志的能力去充实、巩固、提升这些习惯,使其展露出更高阶的形态,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品性。只有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反复引导、强化,才能进一步巩固教育赋予人的良好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那么,疫情中反映出的需要教育界加以重点发展的公共理性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惯。人是追求目的的动物,也是遵循规则的动物,社会规则是公共生活的前提。隔离防控中的某些规则如戴口罩,是新要求,日常卫生习惯再好的人一般也没有戴口罩的习惯。但大家为什么必须迅速遵守?因为受教育者具有对于规则的判断与鉴别能力——在防疫期间,“戴口罩”显然是合理、科学、有效的措施,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那么,由此而来,社会规则中比如交通秩序、垃圾分类、遵守公德等等社会性行为规则,也应当成为日常生活和日常教育的必需内容,以养成良好习惯。毕竟,不能让疫情、灾害一次次成为触发教育的原动力。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哪些社会规则是合理、科学、文明的,并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坚持,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文明习惯。


  同情与尊重的习惯。当卫健委官宣“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是病毒,而不是武汉人”时,我们也看到或耳闻在我们社会的一些角落,出现了非理性地恐惧与排斥武汉人的行为。丧失同情心与蔑视人类共同尊严感的社会,将是一个冷漠的社会。同理,之前不断出现的“不敢搀扶摔倒老人”的社会现象,也在强力地警告我们:一个没有温度与民间真情的社会,是可怕的,也是我们教育者必须直视而无法回避,并必须在每个学校、每个教育者、每次教育行为中给予纠正的。其实,伴随着幼儿成长的同情心,是宝贵的,我们教育者和全社会需要重建这样的宝贵习惯。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