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德国目前与5个欧盟国家和11个非欧盟国家签订职业教育双边合作协议。后者首推中国。去年7月,在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之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性声明》签署。早在改革开放伊始,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之序幕便已开启。1985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在我国6座城市展开。1990年,由德国政府援助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宣告成立。1994年,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纲领性文件诞生,为我国迄今唯一签署的政府间职业教育双边协议。2004年,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把应用技术大学模式首次引入我国,被德国联邦政府《中国战略2015—2020》誉为中德教育合作之灯塔。2011年,在首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两国决定共同设立中德职教合作联盟。2015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之先河。2017年,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被纳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的配套活动。我国也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出口的最大市场。
把握一个互鉴契机
教育交流合作绝非单车道,而须在互学互鉴中实现共赢。中国连续三年蝉联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联邦教科部坦言,就电子商务和智能服务而言,德国职业教育须向中国学习。就此,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心2017年11月首次派遣专家组来华取经一周。德国职业教育出口全球亦可撬动其自身的教学改革。2019年2月20日,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推出“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项目,鼓励该类高校的人员国际流动与校际国际合作。德国联邦教科部至2022年注入5000万欧元。德国联邦教科部2017年秋设立职业教育国家留学计划“职教生走遍世界”,为学徒提供三周到三个月的资助,对职校教师以及企业的带教师傅和学徒管理人员提供两天到两周的资助。目前,德国职业教育在读生仅5.3%拥有留学经历(2017年数据),与联邦议会设定的2020年达到10%的目标相去甚远。德国出台的教育国际化项目原则上作为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的补充,即项目资助范围不包括“伊拉斯谟+”计划覆盖的33个欧洲国家。我国职业教育可视其为契机,打响“留学中国”品牌,且助力“鲁班工坊”走进德国。
纪录片《中德制造》去年11月28日首播,展现了德国对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梦的对标意义。随着产业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我国正把握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德国却如履薄冰。据经合组织发布的《技能展望2019》,11%的德国在职人员只有接受一至三年的长期培训(经合组织均值为10.9%),才能摆脱信息化与数字化所引发的职业危机。德国重磅推出的国家继续教育战略即为针对此症下的一剂猛药。在我国,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由此彰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面对全球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下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准则,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方可携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源源不竭的大国工匠。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