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古印度文学的译介

发布时间: 2021-02-09 10:25:4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etogether.net   浏览次数:
摘要: 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史上,继《吠陀》文学之后,又出现了著名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史上,继《吠陀》文学之后,又出现了著名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的产生和成书经历了几个世紀。最初尝试翻译印度两大史诗者是糜文开。他曾作为中华民国政府外交官,居住印度10年。1950年他主要根据英国人D • A •麦肯齐改编的两大史诗《印度神话与传说》翻译成《印度两大史诗》,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62年,著名翻译家孙用(1902—1983) 根据印度学者罗莫什•杜德的两大史诗的英文节译本翻译出《腊玛延那•玛哈帕腊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孙用在译本前言中说这个译本不足以代表原诗,不过是尝鼎ー脔,暂时填充ー下这两部伟大的史诗的从无到有的空白而已。”两部史诗的节译本各有四千行左右,在篇幅中约相当于《摩诃婆罗多》的五十分之一和《罗摩衍那》的十二分之一。译者孙用倾注了不少心力,既保持了原诗的格律,也维护了整个译文风格的统一,仍然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摩诃婆罗多》是传说中的人物毗耶婆(文博仙人)所作,一般说它有10万“颂” (诗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史诗共计有18篇,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插话,广泛涉及政治、宗教、哲学、法制、风俗和道德规范等内容,其中心故事叙述婆罗多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的大战。“插话”,是穿插在史诗主干故事情节中的ー些小故事,最多地出现在史诗的第一、第三篇中。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郭良鎏翻译的《摩诃婆罗多插话选》(上下册)。共选了15篇插话。金克木在译本序中说这些插话的翻译保持了原来的诗体句、节形式,却没有多用汉语的七言诗句型。这样用诗体译诗体,用吟唱体译吟唱,只能说是ー个尝试。"金克木与赵国华、黄宝生、席必庄等梵语文学专家于80年代初就开始计划翻译《摩诃婆罗多》。他们拟把原作18篇,分成12卷来翻译。其12卷是:第1卷《初篇》,第2卷《大会篇》、《森林篇》(上),第3卷《森林篇》 (下),第4卷《毗吃罗篇》、《斡旋篇》,第5卷《毗沒摩篇》,第6卷《德罗纳篇》,第7卷 《迦尔纳篇》,第8卷《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第9卷《和平篇》(上),第10卷《和平篇》(下),第11卷《教戒篇》,第12卷《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三人翻译的第1卷《初篇》早在1986年就译竣,直到1991年才落实了出版事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卷有580多页, 以散文形式设计版式,但同时以序号标明了诗节。金克木解释为什么要译成散文体,他在序言中说:“遗憾的是原来的诗体无法照搬。原书虽用古语,却大体上是可以通俗的诗句,不便改成弹词或新诗。我们决定还是照印度现代语全译本和英译本全书、俄译全本的先例,译成散文。有诗意的原文不会因散文翻译而索然无味。本来无诗意只有诗体的部分更不会失尽原样。这样也许比译成中国诗体更接近一点原文诗体,丧失的只是ロ头吟颂的韵律。”至于其他十一卷,至今未见出版。但是,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出版过张保胜翻译的《薄伽梵歌》。这是《摩诃婆罗多》第6篇《毗湿摩篇》中的一段著名的哲学插话,共计18章。张氏是用四句一节的诗体来翻译的,大多押韵。1999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黄宝生翻译的《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列入“世界英雄史诗译丛”。黄氏也是用诗体翻译的,颇见功力。此外,国内还出版过唐季雍根据印度学者拉贾戈帕拉查理的改写本翻译的《摩诃婆罗多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 社,1958)和董友忱翻译的《摩诃婆罗多》改写本(80年代)。


《罗摩衍那》,传为蚁垤所作。其原意是“罗摩的漫游”,也可称为“罗摩的生平”。 全诗共有2万4千颂,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和的两倍。《罗摩衍那》书名,在真谛译的《婆薮槧豆法师传》、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和玄奘译的《大毗婆沙》中已传入中国。其内容也大致出现在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和吉迦夜、昙曜二人译的《杂宝藏经》内。但直到1980年,《罗摩衍那》的中译才开始陆续出版。中译者是季羡林教授。季氏从1973年动笔翻译,到1983年译完。其间大部分时间正值“文革”时期。1973年,季羡林“在家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他要贡献给发信件、守电话、当门房,在(北大)东语系外文楼和35号楼学生宿舍值班。由于《罗摩衍那》在 当时属于‘毒品’范围,他就不能也不敢把原著带到值班的地方。……季羡林就利用在家里的时间,每天把一小段原文抄在ー张张的小纸条上,上班干活之余,反复思考构思,打腹稿,如果眼前没有人,再偷偷地写下译成的腹稿,下班后再回家赶用中文抄下来。”季羡林决定用顺ロ溜的民歌体来翻译,但“真要让译文押韵,就又来了困难。因为有时想找ー个适当的韵脚,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他坐在门房里,眼看着来来往往陌生的面孔,脑子里却想着韵脚。下班时间回家的路上,也在考虑韵脚。从外文楼回到公寓,平常只要10分钟,而为求韵脚,下班要走40分钟才能到家,路上,他仍搜索枯肠,寻求韵脚,以此为乐事。”(蔡德贵《季羡林传》)这样,他从1973年到1976年,全书七篇,译了还不到三篇。“四人帮”倒台后,他才不再偷偷摸摸地翻译。到1983年2 月,这部长达两万颂、译文达九万行、五千余页的皇皇巨著,终于译完。


16—17世纪印度著名诗人杜勒西达斯主要根据《罗摩衍那》所作的印地语改写本《罗摩功行之湖》,共7篇,2万1千多行,据说在印度某些地区,影响超过《罗摩衍那》。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金鼎汉的译本。

作为翻译家,季羡林先生反对“重译”或转译,他认为严复的“信、达、雅”三字中, 以第一个“信”字为基础,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上翻译。探讨翻译问题,评论翻译作品,首先是看它信不信。这一点做不到,就不叫翻译。他把译本分成三类:第一类,信、达、雅都合乎标准,是上等;第二类,能信而达,雅不足,是中等;第三类,不信不达不雅,是下等。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翻译作品,已经有60多年的翻译史, 仅是在国内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译作,就有《论印度》(马克思著,与曹葆华合译,人民出版社,1951)、《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1955)、《沙恭达罗》(迦梨陀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五卷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优哩婆湿》(迦 梨陀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罗摩衍那》(共8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984)、《炉火情》(黛维夫人著,广西漓江出版社,1995)……他所译的《罗摩衍那》荣 获1994年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 


在季羡林的《罗摩衍那》译本出版之前和之后,还有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的冯金欣等根据印度学者玛珠姆达改写本翻译的《罗摩衍那的故事》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黄志坤翻译的《罗摩衍那》。


迦梨陀婆是印度古代诗人、戏剧家,他生卒年大概可以定为公元330年至432年之间。他的剧本《沙恭达罗》,全译应是《由于ー种信物而重新找到沙恭达罗记》,它以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之间跌宕多姿、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贏得了历代印度人民的由衷喜爱,是驰名世界的诗剧杰作。除季羡林的译本外,现代戏剧家焦菊隐译过《沙恭达罗》的第四、五幕,译名《失去的戒指》,载在1925年《京报•文学周刊》上;王哲武根据法文本译出《沙恭达罗》,连载于《国闻周报》第6卷;王克维根据法文的转译本,193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朱名区根据世界语译本编译的戏剧故事《莎恭达罗》,1936年由广东汕头市立第一小学校出版部出版;卢前(冀野)把《沙恭达罗》改译 为南曲《孔雀女金环重圓记》,由重庆正中书局1945年初版,1947年再版;王衍孔根据 法文的转译本,1947年由广州知用中学图书馆印行;糜文开的译本《莎昆妲罗》,1950 年由台湾仝右出版社出版。迦梨陀婆的第二个剧本《优哩婆温》,全译应是《通过勇力 获得优哩婆湿记》,取材于ー个印度最古老的童话,描写ー个国王与天女优哩婆湿恋 爱的故事。在思想与艺术方面均逊于《沙恭达罗》。只有季羡林的ー种译本。迦梨陀 婆的抒情长诗《云使》则有金克木的译本,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