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从肇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诚”字为先。《周易》中《乾·文言》写道:“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作为该领域的专业术语,在中国修辞学史上,所引之书是首次提出来的。陈炯认为,纵观《周易》中“修辞立其诚”之文化内涵,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修辞与道德、诚实密切相关。
唐代孔颖达解释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为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根据孔氏解释,“修辞立其辞”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心,诚心诚意,心诚才能立言,修辞才能站住脚根;二是在外,在外要起到教化和感化作用。内外相融,内外相辅,则功业可居矣。
(2)修辞与修身密切相关。
既然修辞贵在“诚”,那么“诚”从何来?肯定来自立言者的自身,即立言者必须心正、身正,只有修身才能立言,才能立身处世。明代宋濂在谈到“修身”与“修辞”的关系时说:“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决不可改矣。”(《文说·赠王生黼》)章学诚也认为:“《易》曰‘修辞立其辞’,诚不必于圣人至诚之极致,始足于当于修辞之立也;学者有事于文辞,毋论辞之如何,其特之必有其故,而初非徒为文具者,皆诚也。”(《言公》)他把修辞看成是一种工具,工具要好,使用工具者的修养、意识更要好。修养是第一性的,修辞是第二性的,不能本末倒置。
(3)修辞主指修饰言语文辞。
许慎《说文解字》上说:“修,饰也。”“辞,说也。”《论语·宪问》也指出:“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修辞立其诚”句中的“修辞”是动宾结构,是指修饰言辞,后又发展到修饰言语文辞,即要使文辞流畅、优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