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文学翻译语境化过程处理模式
2017-06-29 14:56:51    etogether.net    网络    


在翻译过程中,一般有两种翻译模式,即自下而上式(bottom- up)和自上而下式(top-down)。自下而上式从表层结构开始,一般一句一句来翻,甚至有时字对字地翻译,之后再去注意其文体规范和语用问题。但是,这样翻译有不少弊端:
1. 倾向于紧贴原文结构,导致一些语言问题;
2. 翻译只被看作是一种语码转换行为;
3. 重视小的语言单位,但是忽视了交际情境中的语篇;
4. 决定往往是根据直觉做出的,缺少对主体间性关系的考虑;
5. 在低级语言单位做出的决定到了高级语言单位时有的必须加以修改;
6. 低级语言层次上的“不可译性”导致翻译受阻。
在此基础上,诺德提出自上而下的翻译方法:首先考虑语用层次,即考虑翻译的意向或指定功能。然后确定原文中的哪些功能予以再造,那些需要按照受话人的背景知识、期待、交际需求、媒体限制以及指示需要予以改变。根据选择的翻译类型确定译本在翻译规约和文体风格方面应该遵循原语文化还是译语文化的规约。在此基础上考虑语言系统之间的区别,根据语境做出决定,再加上译者的取向,最终确定了翻译的决策。如图所示:


图5. 9 诺德自上而下处理模式(Nord 1997; 63)
从语用层次考虑有利于对翻译形成一个全局的把握。在实际翻译操作过程中,译者将整个语篇纳入自己的视阈,根据关联原则进行取舍,对语篇进行宏观把握,这是自上而下的;而在具体操作时,则是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做起(词、词组、小句、句、句群、语篇),这是自下而上的。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语言单位往往并不一一对应,而且即使是对应的成分也要根据语境进行符合语域的调变。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西奥多•萨瓦利所论述的翻译原则
下一篇:汉语与日语完全不对应时的翻译方法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