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讲话人的交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和讲话人的配合,或者说是掌握与讲话人的交接。首先,应该争取事先和讲话人沟通一下,告诉他既不要一口气讲10分钟,也不要一句一停。前者影响口译质量,后者影响讲话效果。我一般向讲话人建议根据自然段的长短,一次讲一到两个自然段。其次,不常使用翻译的讲话人,有时会忘记需要停下来,让翻译说。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客气地打断讲话人说:“对不起,请让我把这段翻译一下。”
做完这段翻译后,最好能面朝讲话人的方向,把视线从笔记本上抬起。这样,讲话人就知道翻译完了,可以继续往下讲;如果译员没有抬头就是还没有译完。很多讲话人都不懂外语,所以不知道译员是停顿下来看笔记呢,还是已经说完。面且最好也不要让讲话人去判断,避免判断不准的情况。这不是大问题,但是如果译员的动作很有规律,讲话人马上就会意识到,给予配合,避免两人同时开口带来的计划外的插曲,使整个讲话和口译丝丝入扣。
在比较小的场合中。尤其是如果一组人都坐在桌前的情况下,与讲话人的交接就比较容易。但是在大场合下,尤其是讲话人与译员距离比较远的时候,有固定的做法能避免讲话人过早开口带来的尴尬。
2. 与听众的交流
第一是目光的交流。在我看来,目光交流有四大作用:一是表示对听众的尊重;二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三是维持听众对讲话人或内容的信心。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译员说话期间,所有听众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译员身上,讲话人失去了目光交流的机会,完全依靠译员做好这项工作。译员应该经常利用笔记比较清楚、自己对译文比较有信心的时候,从笔记本上抬起头来,一边说一边看一下在场的听众。
与听众交流的内容不仅如此。如果讲话人话音一落,听懂原文的听众鼓掌赞赏,那么译员也应该争取在自己的译文结束时,让听译文的听众鼓掌。这点要求和争取把讲话人的幽默翻译过去的道理是一样的。否则在听众看来,译员显然是没有把刚才讲话中最精彩的内容传达过去。如果说幽默很难翻译是个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事情,不太在乎,那么如果刚才听原文有很多人鼓掌,可是现在听译文却根本感觉不出鼓掌的必要,岂不是对讲话人和听众失职?
目光交流的第四个作用是获取听众的反馈、反应。带来掌声的第一因素当然是讲话内容。但是我们都知道,还有第二因素。这就是领导讲话的时候,有时会明显地提高声调,然后留下明显的停顿,示意鼓掌。作为译员,必须用语气、口气和讲完时抬头看听众的办法,把讲话人期待鼓掌的意图忠实地传达过去,让译文的听众也能体会到原意,做出反应。
当然,这些原则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多次实践才能有体会。
3. 形体与表情
交流方式和渠道不仅限于目光,形体动作或表情也是组成部分。比如,在处理幽默的时候,可以先尽量从译文上做文章,然后在传达时微微一笑,提醒听众这是玩笑而已,不可当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