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文章

搜索 导航
精选9.9元!
释意派对笔语的解释
2017-08-31 09:33:43    etogether.net    网络    

 

 

——前面的分句造成的一陈述句内容的含混不清:George thinks vanila。能根据 Georges parle politique (乔治谈论政治吗?) 的句子结构将句子翻译成Georges pense Vanille吗?这句话只能看一下前面一句才好理解:“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ice cream Haj likes? George thinks vanila”,现在翻译就行了 : Sais-tu quel parfum de crème glacée Haj préfère? Georges, lui, pense que c'est vanille. (你知道海吉喜欢哪种味的冰激凌吗?乔治觉得她喜欢香草那种)。

威诺格拉德1984年9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一个句子可以有成百、甚至上千的意群分析,从中出现不同的句子含义,但多数含义由于不合情理读者根本不可能接受。对机译十分重要的含混不清问题对翻译来讲却是人为造成的:

所有(或几乎所有)语段无论简单复杂都会引起多种阐释,从这一(通过阅读字典或语法书就可清楚的)发现出发,如果不是常常同时出现研究领域的错误,就是说, 如果不混淆语言与话语、所指和意义,都会对“含混不清”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的热情,并可能获得丰硕成果。

优秀译者寻找意义,这同其他一般读者没有不同,他们只对文章内容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含混不清是语言问题,而不是篇章问题。如果接受某一认知观点,分析的内容不再是语言,而是个人接收讲话或阅读文章的方式,就会清楚地注意到,只有当认知补充不存在的情况下才会有含混不清,认知补充通常(最常见的是交际环境)可以使句子的涵义变得完整。

还可以说,单一性是即刻出现的,并不是排除含混的结果。 实际上,实验心理学指出,人们不可能同时理解两个涵义,一定时间内不同涵义的理解只能是先后的,只有当阅读中断,停下来考虑眼前的句子和词语时能包含的涵义时涵义才会出现(很明显,像time flies like an arrow这样的句子不可能一下子有多种涵义)。然而,任何停顿都会导致意识参数的逐渐消失,这些参数构成用语言撰写的文章和语言的差别。

谈及口语和不容许听众有任何后退的语速,或以渐进方式了解文章内容的读者,除非偶然,听者并不比读者觉得含混不清有那么严重,要么就是作者故意含混但想表达的东西又没能讲清楚。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翻译的认知补充
下一篇:释意的解释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行业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