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文章

搜索 导航
精选9.9元!
释意的解释
2017-08-30 09:17:51    etogether.net    网络    
 
大家都会注意到,口头陈述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可以记住听到的整体内容,但却几乎忘记了陈述使用的词语。事实是:讲话使用的有声符号逐渐消失,而听者——译员——保持着非语肓形式的记忆,即处于意识状态的思想或提到的事实。
 
排除极少数记忆惊人的人,例如阿·勒·陆利亚(A.R. Luria, Une prodigieuse mémoire,Delachaux et Niestlé, Neuchātel 1970)描述的“记忆专家”,谁也不可能听一遍后就能记住国际会议上构成几分钟讲话的数百字词,也不可能用同一语言或另一语言凭记忆重新将它们表述出来。在即席翻译占主导地位时期,观看译员工作的人觉得译员有超人的记忆。事实并非如此。
即席翻译译员之所以能够记住意义的各种细微差别,并自如完整地将其用母语表达出来,是因为他启用了一项基本能力,即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了的内容。他摆脱了原语言形式。
 
译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这种能力,使其明朗化,这种能力人皆存之,每个讲话人都不例外。虽然摆脱语言在笔译中不如口译明显,但在优秀笔译者身上它无时不在,他的“理解”同口译译 员一样是非语言的。
 
摆脱语言外壳是我们大家都了解的认知程序:感官数据在消失的时候变为非感性形式知识。我们将其称之为认知记忆;这种 记忆有时无论多么短暂,都属于知识获得。不能把它同计算机的 认知相混淆,因计算机必须程序化;怛也不能将其与语言记忆相 混淆,因为语言记忆可以帮助背诵诗歌或哼曲子。
 
译员在克服话语转瞬即逝方面的成功使人错误地认为他们有 惊人的记忆。但反过来也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言语行为的一个 重要现象:摆脱了语言外壳的意义从一交际者到另一交际者,意 义产生于词语,但又不会同词语相混淆。
 
2. 意 义
口译中的讲话脱离了语言的整体意义只有同语言外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记忆下来。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和艺术范畴,也不局限于超人的记忆能力。 它是人类基本的自然特征,只是表现形式时显时隐,同时总伴有对语言符号的感知。
皮亚杰在《意识》(.Prise de conscience,PUF, 1974) 一文中解释说:“所有感知都伴随阐释。……这种阐释(就是文字或图象任何一种形式的概念化)帮助我们完成感知,在我们领域内,感知构成意识:实际上,没有意识,感知既是‘初级’有总 识的,也菇短暂的。”
 
回到语言和讲话上,可以说交际使用的有声或文字工具只会产生初级有意识感知,而意义等于意识状态:
 
意义是非语言的,先于讲话人的语言表达,受话人理解篇章的结果。……这一意义的输出需要非语言形式的思想同符号迹象结合,(话语或手势,这无关紧要,总之是可感知的东西!)接受意义要求受话人的有意识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词语排列对陈述者来说只是表述信号,对受话者来讲是要辨识这些信号,对陈述者来讲,它们只是其思想的标识,对受话者来讲T是意义构成的途径。(见塞莱 丝村维奇,Traduire , de L'expérience aux concepts,《应用语言学研究》,24期,1976)
 
 
有人对笔译中的释意表示反对,这来自对“释意”一同的过分渲染,另一方面,人们害怕不忠实语言涵义可能产生的意义歪曲。事实上,蹩脚的译者由于无知或疏忽可以歪曲文章的意义, 但是,我们不能将阐述某一现象建立在这样的夸大行为上。同时,不能将意义和作者愿望混淆在一起,也不能将阐释篇章同诠释相提并论。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释意派对笔语的解释
下一篇:口语——释意翻译思想的分析基础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行业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