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文章

搜索 导航
精选9.9元!
释意派对笔语的解释
2017-08-31 09:33:43    etogether.net    网络    



翻译理论仍在两极间摆动:一些人认为释意不可能,因为意义逐渐消失,文章很容易被胡乱解释;只有尊重符号才能保证忠实于作者。另一些人认为尊重符号的语言翻译有损原作,因此不能作为范例加以提倡。我们坚决赞同释意翻译,因为在所有语言翻译中,译入语的低劣品质会造成对译出语文笔的错误印象,而 大量的成功翻译实践可以证明,释意翻译不同于滥译。

采用语言翻译的文章,其可读性同原文很少能相提并论;而且,这种翻译的可读性由于语言差距的扩大而降低:采用语言翻译将意大利语译成法语大致可以懂,英语相对差些,德语更差, 中文则要求完全不同的表达方法。任何一种翻译,不管它是多么拘泥原文,釆用什么方法,都不会在“语言”层次与原文彻底相同。最忠实于字词的人也会不可避免地时而离开已建立的对应词,而用意义等值方法表迖,这就意味着求助于语言外知识。无论是哪种语言,什么样的困难,若不是一个字或一行字,语言翻译都可表明语言外知识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文章的理解中,也反映在表达中。采用可观方法研究设计制作的机器翻译最终证明,语言翻译如果没有补充知识的支撑是行不通的;所以要给机器提供“环境”,帮助它对文章做最基本的阐释。

实际上,笔语的稳定性使意义单位的产生变得比口语困难:译员的瞬间理解帮助他摆脱字词,但这在翻译前的文章阅读中却没那么明显,反过来笔语的稳定性又造成了口语中不存在的问题。只要在阅读中稍停顿一下,将眼睛盯在文章的某片段上,就可发现词语或句子的多种含义或差别,从而认为文章意义含混不清,其实这只不过是语言上的多义性。

语言上的含混瞬间成了初期机器翻译言语研究的热门问题。机器处埋单独的词或句子,受机译的影响,语言学在一段时间内对此非常感兴趣,不少作者错误地认为字词多义性和句子的含混不清也是人类翻译遇到的问题。

在“语言”层次,孤立的词语和句子不具备读者提供的认知补充、因此语义潜在意义完全存在,多种含义的出现是完全可能的。孤立的句子带有的含混不淸给机译造成的翻译困难实例举不胜举。特里•威诺格拉德(Terry Winograd,Language as a cognitive process,笫一卷: Addison-Wesley,Reading, Mass, 1983) 在他的一篇重要作品中列举了大量事实,并根据其使用的机器处理方式将这些内容按种类排列,我选了下面两种。

——词语多义造成的含混不清:She walked towards the bank = elle se dirigeait vers le rivage(她向海岸走去)或 elle se dirigeait vers la banque (她向银行走去),英语bank可以译为海岸或银行。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翻译的认知补充
下一篇:释意的解释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行业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