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 The Laughing Monsters 大笑的怪兽 丹尼斯?约翰逊 畅销间谍惊悚小说 英文版 进口英语原版书籍。
【到手价】90.00 元
《The Laughing Monsters》书评:在非洲废墟上起舞的间谍寓言
丹尼斯·约翰逊(Denis Johnson)的《The Laughing Monsters》(2014)是他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这位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对间谍惊悚类型的一次颠覆性戏仿。当约翰逊宣称这是一部"文学惊悚片"时,他真正的野心是写一部 《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非洲寓言 ——没有英雄主义,没有道德制高点,只有后9/11时代在废土上寻找财富与救赎的迷惘幽灵。
1. 故事梗概:间谍的黄昏
塞拉利昂自由城,一个被战争、疾病与贫困吞噬的角落。主角罗兰·奈尔(Roland Nair)是一名失控的情报特工,奉北约之命追踪旧日搭档迈克尔·阿德里科(Michael Adriako)——一个三次救过他命、也多次将他推向死亡边缘的"快乐恐怖"制造者。两人曾在这片大陆上从事情报交易、武器走私与身份欺诈,如今再次聚首,目标是一笔传说中的黄金。
然而,这并非典型的"猫鼠游戏"。奈尔很快发现,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在非洲烈日下早已溶解。他与阿德里科的妹妹戴维迪亚(Davidia)陷入情欲纠葛,同时周旋于CIA、当地军阀、欧洲军火商之间。当所有人都试图从这片"艰难且越来越艰难的土地"上榨取最后一点价值时,奈尔自己也不清楚他究竟在为谁工作,甚至为什么活着。
2. 风格革命:作为解构工具的惊悚类型
约翰逊在此玩起了危险的叙事游戏——他借用间谍惊悚片的骨架,却剔除了所有类型化糖分。正如评论家斯塔夫·谢雷兹指出,约翰逊"仅仅是将间谍惊悚类型作为结构原则,而非真正追求心跳加速的翻页体验"。
语言的诗意与虚无的狂欢
约翰逊的句子依然保持着"炽热的、白热的"质感(《洛杉矶时报》语),但他将这种才华用于描绘荒诞而非紧张:
反高潮的追逐:没有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取而代之的是在泥泞道路上无休止的堵车、在破败旅馆里喝马提尼的慵懒午后
不可靠的忠诚:奈尔不断切换效忠对象,不是出于谋略,而是因为"被挫败感、官僚主义和简单贪婪搞得晕头转向"
黑色幽默的密度:书中妓女、马提尼、低级间谍活动被评论家称为"埃博拉疫情之前的怀旧元素",充满 "快乐的虚无主义"色彩
结果是一部 "过于混乱而无法忠于类型" 的作品,但这正是约翰逊的意图——当真实世界的间谍活动已沦为殖民主义的肮脏延续时,任何英雄主义叙事都是对现实的粉饰。
3. 主题深度:非洲作为现代地狱
《The Laughing Monsters》的真正主角是非洲大陆本身。约翰逊以"酷而精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现代但丁式地狱":
殖民主义的轮回
记者卡罗尔·梅莫特写道,约翰逊"生动地展示了非洲贫困人口的贫困、疾病与绝望"。但更深刻的是,他揭示了国际间谍如何成为最新一代殖民者:他们不再高举"文明使命"旗帜,而是以"反恐"和"民主"为名,继续掠夺自然资源,留下环境废墟与人道灾难。
废墟中的存在主义
约翰逊的作品一贯关注"废墟"——无论是个体的还是普遍的。在《Tree of Smoke》中是越南战争的道德废墟,在《Train Dreams》中是旧美国梦的废墟,而本书则是后9/11全球秩序的废墟。奈尔在故事中段被刚果军队俘虏时,几乎如释重负地承认,他已被"要么在监狱里整顿我的事务,要么谋杀我并解决我的生活的人"抓住。这种被动求死的姿态,是约翰逊式主角的典型:在意义崩塌的世界中,毁灭反而成为一种归属。
4. 人物:罗兰·奈尔——分裂忠诚的完美间谍
奈尔是约翰逊笔下最复杂的反英雄之一。评论家谢雷兹精准概括:"他是约翰逊的典型主角:被动、自杀倾向、被谵妄与宗教渴望攫住。他是一个无家可归、忠诚分裂的人,对自己和周围人都是陌生人。正因如此,他才是完美的间谍"。
他的"双重间谍"身份不是职业伪装,而是存在状态。他在北约情报系统与非洲地下经济间摇摆,在戴维迪亚的肉欲与阿德里科的兄弟情谊间迷失,最终连自己都搞不清在为谁而战。这种内在分裂让传统间谍小说的"身份揭秘"显得幼稚——在约翰逊的世界里,根本没有稳定的身份可供揭秘。
5. 与经典的互文:康拉德·钱德勒·海勒
约翰逊为本书叠加了三重文学幽灵: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非洲作为道德试炼场,但奈尔没有库尔茨的宏大野心,只有虚无的倦怠
钱德勒的冷硬派:腐败、欲望与暴力轮番登场,但钱德勒的骑士精神被替换为犬儒主义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战争逻辑的荒诞性在当代非洲重现,所有规则都是陷阱,所有选择都是死路
这种"康拉德-钱德勒-海勒"的鸡尾酒配方,造就了 "一个太混乱而无法称为惊悚片,太滑稽而无法称为悲剧" 的杂糅体。
6. 争议与局限:次要作品的定位
部分评论家认为,《The Laughing Monsters》是约翰逊 "较为次要的作品" 。相较于《Tree of Smoke》的史诗野心或《Jesus' Son》的锐利实验,本书确实显得更商业化、更依赖类型框架。有批评指出,书中的间谍元素"仅仅是怀旧的熟悉道具",缺乏概念上的飞跃。
这种"次要性"也体现在女性角色的单薄:戴维迪亚更多是奈尔的欲望对象与叙事催化剂,而非拥有独立心理深度的角色。在性别政治敏感度极高的当代文学语境下,这无疑是减分项。
7. 总体评价:4.3/5星
《The Laughing Monsters》不是约翰逊最易读的作品,也不是最深刻的,但它是最 "当下" 的。它捕捉了后9/11时代的核心精神症候:当全球秩序沦为笑柄,当间谍活动褪变为资源掠夺,道德虚无主义成为唯一诚实的立场。
优点:
散文体的诗性 prose:即便在类型框架内,约翰逊的语言依然"炽热、惊艳"
非洲视角的真实性:通过密集细节与灰色调道德观,呈现了比新闻报道更可信的"第三世界阴谋"肖像
存在主义深度:将间谍小说升华为关于身份、忠诚与虚无的哲学思辨
不足:
类型解构的代价:追求"混乱"而牺牲了情节的清晰性,普通读者可能感到迷失
人物深度的失衡:主角丰富,配角(尤其是女性)功能性过强
"次要作品"的定位:相较于作者巅峰创作,本书更像是一次优雅的余兴表演
8. 适合读者
厌倦了传统间谍小说的英雄主义套路,渴望看到道德废墟上的真实人性
欣赏约翰逊的《Jesus' Son》或《Tree of Smoke》,想看他如何将诗意 prose 注入类型叙事
对后殖民非洲、全球反恐阴影下的资源政治有深度兴趣
阅读建议:别当惊悚小说读,当一部 "发生在非洲的《等待戈多》" 来读。它的悬疑不在于"谁赢了",而在于"在一切都已输光的世界上,输本身是否还有意义"。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言,约翰逊的 prose 力量"传递了一幅比任何新闻报道都更令人信服的无道德情报特工及其造成的破坏的肖像"。这或许就是文学在当代的最大价值:当现实比虚构更荒谬时,只有文学能让我们理解荒谬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