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小说 We Have Always Lived in the Castle 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 企鹅经典豪华毛边版 奇幻惊悚 英文版 进口英语原版书籍。
【到手价】83.30 元
《We Have Always Lived in the Castle》书评:哥特寓言中的美国恶意
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的《We Have Always Lived in the Castle》(中文译名《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是她1962年的天鹅之作,也是美国哥特文学史上最完美的结晶之一。这部篇幅精悍的长篇小说(仅146页)以儿童般天真的语调,讲述了小镇上一桩家族毒杀案的余波,实则是一面照向清教徒美国内心深处集体偏执与暴力的魔镜。当读者还在为梅丽卡特的俏皮话会心一笑时,杰克逊早已将匕首抵在了文明的咽喉上。
1. 故事梗概:被诅咒的最后的贵族
故事发生在佛蒙特州一个被遗忘的小镇,布莱克伍德家族的最后成员——18岁的玛丽·凯瑟琳(昵称梅丽卡特)、她的姐姐康斯坦丝、以及跛足的朱利安叔叔——住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庄园里。六年前,家族中有四人因掺入砒霜的糖浆中毒身亡,康斯坦丝曾被指控谋杀但最终无罪释放。如今,三人与世隔绝,梅丽卡特每周两次冒险去镇上采购,忍受镇民的凝视与诅咒。她们唯一的访客是唯唯诺诺的邻居海伦·克拉克。
当远房堂兄查尔斯——一个入侵者、掠夺者、披着家族外衣的资本主义化身——闯入这座精心维护的封闭世界时,脆弱的平衡被彻底打破。梅丽卡特看穿了他对家族财富的觊觎,而康斯坦丝却渴望他的“正常性”诱惑。最终,梅丽卡特用最纯粹的布莱克伍德方式(一把火+一箱砒霜)清除了叛徒,姐妹俩重返她们永恒的城堡生活。结尾那句"我们一直很幸福,明天我们将再次幸福"(We are so happy, tomorrow we will be happy again)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令人战栗的终句之一——幸福建立在彻底的孤立与暴力之上。
2. 梅丽卡特:不可靠叙述者的巅峰
小说的革命性在于其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的极致运用。梅丽卡特是一个18岁的"孩子"——但她真的是18岁吗?她的心理年龄停留在毒杀案发生时的12岁,用魔法仪式、埋护身符、幻想自己是来自月球的公主来组织自己的世界。她的语言天真、重复、充满孩子气的逻辑,但这层天真的糖衣下包裹着最冷酷的生存智慧。
杰克逊的天才在于:梅丽卡特越显得可爱,读者越感到不安。当她平静地说:"如果我先想到你,我就有权杀死你"(I am going to put you in the garbage),当她用"魔法词"保护自己时,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倾听一个精神变态者(sociopath)的内心独白。但这种判断又是危险的——她真的疯了吗?还是她只是用孩子气的暴力逻辑,保护家族免受更"文明"的暴力(查尔斯的掠夺、镇民的集体霸凌)侵害?
她的不可靠性不是欺骗,而是防御机制。城堡是她的神经症外壳,只有在这个封闭符号系统里,她才能维持自我完整。杰克逊让读者陷入道德困境:我们该谴责这个杀人犯,还是同情这个被社会逼入绝境的孩子?
3. 哥特空间的美国本土化
杰克逊将欧洲哥特传统(阴森城堡、家族诅咒、疯癫贵族)移植到美国小镇,却注入了清教徒社会的集体恶意。布莱克伍德庄园不是孤立的怪物,而是小镇居民投射恐惧与欲望的银幕。
镇民对布莱克伍德姐妹的态度是仪式性的暴力:孩子们唱诅咒童谣,成年人用沉默的凝视实施社会性死亡,杂货店老板记下梅丽卡特买的每样东西(包括砒霜),随时准备作为下一次审判的证据。这种"民主式的残忍"比任何单个反派更恐怖——恶是匿名的、集体参与的、被社区共识合法化的。
查尔斯则是美国梦的具象化:他开着车、穿着"好衣服"、谈论"生意",代表着实用主义、男性气概、资本逻辑。他试图"救"康斯坦丝脱离病态的孤立,实则是要将布莱克伍德家的财富重新纳入男性主导的流通体系。梅丽卡特对他的仇恨,本质上是两种美国生存哲学的冲突:城堡象征的共同体私密性 vs. 外部世界的商品化掠夺。
4. 砒霜、火与魔法:符号系统的三重奏
全书被三个核心意象贯穿:
砒霜(Arsenic):它既是死亡工具,也是保护手段。梅丽卡特每周购买砒霜,如同购买生活必需品,暗示暴力是维持城堡日常秩序的一部分。它不再邪恶,而是中性的生存物资。
火(Fire):结尾烧毁查尔斯房间的大火,是梅丽卡特的"净化仪式"。火摧毁了入侵者留下的气味与痕迹,让城堡重回纯粹状态。这是哥特文学中"毁灭即重生"母题的极简表达。
魔法词(Magic Words):梅丽卡特在门槛上刻下的保护语,是她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防线。这些词语没有实际力量,但它们的存在本身证明:当法律与社会契约失效时,人们退回到原始巫术寻求安全感。这不仅是个人神经症,更是整个小镇的集体潜意识的写照(他们也在用童谣、凝视、沉默实施自己的"魔法诅咒")。
5.《Castle》的现代意义:当隔离成为特权
在2025年重读这本书,其隔离叙事获得了新的共振。疫情时代的封锁、社交媒体的回音室政治、身份政治的部落化——现代人越来越擅长构建自己的"城堡",用算法与圈层过滤"有害的"外部声音。
杰克逊的警告是:城堡既是庇护所,也是牢笼。梅丽卡特的幸福是真实的,但代价是永远活在12岁的认知水平上,永远需要砒霜与魔法词维持脆弱的平衡。当隔离从被动防御变成主动选择的特权时,我们是否也在用"我们一直很幸福"的咒语,屏蔽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真相?
书中对集体暴力的去个体化处理更是触目惊心。今天网络暴民用表情包与梗图实施的"社会性死亡",与小镇居民唱童谣的仪式暴力有何本质区别?杰克逊在1962年就预见了匿名社群的暴力潜能。
6. 翻译与版本:语言是城堡的砖石
英文原版的语言之美在于梅丽卡特的重复性、碎片化、充满仪式感的句子。例如开篇第一句:"My name is Mary Katherine Blackwood. I am eighteen years old, and I live with my sister Constance." 这种童书式的自我介绍,瞬间建立了叙述者的特殊语调。
中文译本(如中信出版社的《城堡》)质量尚可,但难以完全复现原文的节奏与音韵魔法。梅丽卡特的"we are so happy"的反复咏叹,在英文中有一种催眠般的仪式感,这是任何翻译都难以企及的。因此,强烈建议阅读英文原版,体验语言本身就是城堡的一部分。
7. 总体评价:5/5星——美国哥特的完美晶体
这部作品是结构、语言、主题与道德模糊性的完美融合。杰克逊做到了在146页内构建一个自我封闭、自我指涉、自我辩护的微型宇宙,让读者在其中迷失方向,最终分不清善恶的边界。
优点:
不可靠叙述的教科书:梅丽卡特是文学史上最迷人、最恐怖、最令人同情的疯子
社会批判的穿透力:没有一句说教,却让读者看清美国小镇的集体暴力本质
哥特美学的现代化:将欧洲古堡转化为美国郊区庄园,诅咒从超自然变为社会性
道德复杂性:不提供善恶答案,只展示暴力如何在不同形式间转化
不足:
朱利安叔叔的角色略显冗余:作为叙述者,他对情节推动有限,更多是气氛组
海伦·克拉克的扁平化:作为"正常"的对照,她的角色功能性过强
但这些瑕疵在整体成就面前微不足道。《Castle》是杰克逊职业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她将一生对孤独、偏执、社群暴力的观察,浓缩进这个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城堡里。
8. 适合读者
热爱哥特文学、心理惊悚、不可靠叙述的读者
对集体暴力、社会排斥、女性疯癫等议题感兴趣
想体验语言即人格的文学魔术
已读过杰克逊的《摸彩》(The Lottery),想探索她更复杂的长篇世界
阅读建议:找一个雨天,关掉手机,用一下午时间沉浸进梅丽卡特的世界。当你合上书时,你会对自己日常使用的"魔法词"(那些让你感到安全的习惯、偏见、圈层)产生全新的、令人不安的认知。
正如梅丽卡特所说:"I am going to put you in the garbage"——杰克逊把读者也放进了她的城堡垃圾堆,让我们在其中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