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新闻 > 综合报道 > 正文

近六成被调查大学生担心“猝死” 掌握这些知识或许能救命

发布时间: 2020-09-15 15:17:13   作者: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浏览次数:


  “除此之外,年轻人经常熬夜,有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高,加之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大,使得电解质或酸解平衡紊乱、应激或情绪波动的情况频发。”胡志成说。


  “心脏骤停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胡志成介绍,心脏骤停的抢救时间极其短暂,抢救成功率与开始抢救时间直接相关。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至关重要。“黄金4分钟”内被成功抢救的患者存活率可达32%,抢救时间每延后1分钟,患者生存率就会下降7%-10%。只有在“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才能显著降低心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


  “若在医疗机构以外或无除颤设备的地方发现有心脏骤停者,应立即呼救,同时迅速开始徒手进行心肺复苏;若在医疗机构内或有除颤设备的地方,应迅速获取除颤仪,检查患者心律情况,如符合除颤指征则立即除颤,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提高患者生还率。”胡志成说。


  胡志成表示,猝死这种“瞬时死亡”,在发生前没有明确的预警信号,即便有所谓的预警信号,大多也并不典型。但如果近期出现与活动相关的胸闷胸痛、憋气乏力、心慌心悸、牙疼、下颌部疼痛不适,以及左肩、左上肢、背部疼痛,或者黑矇、一过性意识障碍、晕厥先兆等症状均需及时就诊,明确心脏状态。


  营造“能救、会救、敢救”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估计,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平均每天有1490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然而,在庞大的心源性猝死者中,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


  廉思课题组的报告显示,缺乏急救知识是大学生不愿参与现场急救的原因之一。当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人员时,68.33%的被调查者选择“拨打120,并在原地等候”,能“立即上前查看,并采取急救措施”的只有25.76%。


  “在这个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社会,任何人为可控的风险因子,都是我们努力消减的对象。医疗急救不仅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和急救经验。面对AED,‘不会用’‘不敢用’都会影响使用效率。”廉思说。


  调查发现,在假设已经完全掌握AED使用方法后,大学生使用AED救助伤员的意愿会提高,90.28%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掌握AED操作知识时愿意使用AED。


  报告进一步显示,即使知晓心肺复苏和AED的相关知识,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救助他人时仍存在一定顾虑,其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急救能力没信心,怕出现失误,需要承担责任”。课题组认为,除相关急救知识培训宣传不到位、学生急救能力不足,现场急救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责任主体划分不清也是导致以上顾虑的重要因素。


  廉思表示,要使AED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中的各类群体都应当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国内急救事业作贡献。他建议,应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和拓展多元化、多样化形式的教育与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急救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公众见义勇为;积极推广配置AED设备,加速急救观念普及和催化青年群体救援意愿。“高校与教育部门应当充当好宣传者与启蒙者的角色;各级医疗、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充当好反馈者与守卫者的角色;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充当好保障者和立法者的角色,助推当代青年群体在国民安全与急救健康素养方面的提升”。


  “只有整个社会都有急救的意识、氛围和技能,公众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才不仅‘会救’‘敢救’,更是‘愿救’,从而真正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每个人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廉思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