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原文的理解过程中,单纯局限于语言现象的理解往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必须透过原作的文字,准确弄清作者所阐明的事理和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因为语言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而英语又是一种曲折变化较少的语言,在不少情况下,句子的真正含义单靠语法分析无能为力。有些句子,在语法上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在语义上也可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此吋,语法分析就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为译者提供几种可能的理解。要判断这类句子的真正含义,还必须通过逻辑判断,对句子结构、语存环境、上下文和事理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奏效。曾见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小例子:I drove down the street in a car。句中的介词短语in a car按语法规则既可以是句子的状语,也可以是street的定语。究竟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呢?恐怕我们都会选择前者而译成“我开车到大街上”,而不会选择后者而译成“我到了车里的大街”为什么一定要判断这个介词短语作状语而不作定语呢?因为我们根据事理可知,street in a car(车里的大街)是不可理解的。
这就说明,要真正理解一个句子,不仅要考虑语法结构,还要考虑逻辑关系。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在所著《语言与翻译》中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着“非语言成份”(国内有学者称为“超语言因素”),就是指翻译中遇到的有些问题,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实际上,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有不少具体问题,如介词短语在句中作某个名词的定语还是修饰谓语的状语;分词短语(或分词独立结构)作状语时表示原因或条件还是表示时间或伴随情况;名词后的-ing结构是该名词的后置定语还是和该名词构成动名词复合结构表示的是并列关系还是其它关系;代词所指代的词是哪一个;定语从句关系代词的先行词是哪一个;否定句中否定的对象和重点在哪里;等引导的是什么从句,等等,在很多情况下都要靠逻辑判断和事理分析才能搞清。这里试举数例。
1) We can find the expression for the mechanical advantage from the equatiosi in the same manner as in previous cases-
本句中的for短语、from短语和in短语各担任什么句子成分,语法分析已无能为力。通过逻辑分析可以判定:for短语系名词expression的定语,而from短语和in短语均为修饰 find的状语,因而译文是:
采用与前例相同的方法,我们就能由该方程求得机械效益的公式。
2) In case such a terminal facility is not available, the ground wire may be connected to a water pipe, if it provides secure and effective ground circuit.
一般说来,若从句中的主语代词在性、数方面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多半是指代主句的主语,即本句中的it应指代 the ground wire,但从意思上进行逻辑分析,此处it却代替water pipe,这种判断的正确性可从以下译文中得到证明。如果没有接地端,可以把地线连接到水管上,但应保证水管能构成可靠而有效的接地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