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量翻译西方著述,受其影响,日本本来不大使用被动式的记述无生物(事物)的句子也大量用起被动式(有人称之为“非情物被动”)来了;而这些句式,汉语一般也不用被动式。比如:
11. 机の上に花びんが置かれている。
桌子上摆着花瓶。
12. 空地にビルが建てられた。
空地上盖起了大楼。
再次,日本人的思维方法有时与我们不同。我们说“我了解 (或知道)那件事了”,是以“人”为中心讲的;日本人说“その事がわかる/那件事清楚了”,是以“事”为中心讲的。所以“分る”是自动词,而且“その事”后边的助词要用“が”。初学日语的人会感到不好理解,但这是日语的习惯用法,不能按中国人的想法改成“その 事をわかる”。
也许由于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法,在日语文章中以事物为主体的被动句子就比较多,而这类句子汉译后,又大多要变成以人为主体的主动句。例如:
12. 技術革新は工業生産についても行なわれ.とくに一九五五年以降,きわめて熱心に押しすすめられることになった。 (吉田茂《激動の百年史》第四章)(以事物为主体讲的)
译文:工业生产也实行了技术革新,特别是1955年以后,大力推行了技术革新。(张文译,《激荡的百年史》第四章)(以人为主体讲的)
总之,日语的被动句要比汉语多,多数要译成汉语主动句,但不同场合也有不同情况。日语凡以人为主题或主语的文章、语言,如小说、会话等等,一般多用主动句;凡以事物为主题或主语的文章、语言,如科技文章、学术著述以及演讲等等、一般多用被动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