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晋书•天文志》和《新仪象法要》的翻译
2019-10-31 08:39:39    etogether.net    网络    



1953年,李约瑟博士开始撰写第3卷《中国科学技术史》时,何丙郁(Ho Peng Yoke)请求李氏提示ー个做博士论文的范围。李氏拟定两个题目供其选择:一是英译《晋书•天文志》;二是研究唐代僧一行的科学贡献。何丙郁选定了前者,不到一年工夫,完成了《晋书•天文志》的英译。李约瑟为之修改,并将其中资料收进〈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的天文篇中。何丙郁是澳洲华裔,祖籍浙江。早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物理系,曾任新加坡大学物理学教授,马来亚大学科学史教授,后当选为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又任过澳大利亚格里斐大学现代亚洲研究学院创校讲座教授。他三次与李约瑟合作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晋书•天文志》的日文本,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翻译的。该所成立于1939年,到1949年又有西洋文化研究所和东方文化研究所并入,从而使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力量大为增強。该所与北京及剑桥李约瑟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同是国际上名闻遐迩的三个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心。


我国天文学发达极早,于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拥有关于日全食的最早纪录,即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见于夏都安邑的日全食,发生在夏代第三任君主(不计禹)中康元年甲申九月壬申,如《书•胤征》所述。《胤征》已佚,见《左传》所引《夏书》逸文:“《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这是说中康日食之前,羲和失职,没有预先报告。日食突然发生,天空一片黑暗,农业奴隶和自由民都乱成ー团,惊惶奔逃,而奏鼓乐师则擂起大鼓,来救援本族的太阳图腾脱出厄运。李约瑟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之所以要翻译《音书•天文志》,是因为该志收有丰富的天文学资料。仅就日食而言,该志就纪录了魏文帝黄初ニ年(221年)六月戊辰到晋恭帝元熙元年(419 年)十一月丁亥计199年间的65次日食。


《新仪象法要》,宋代天文学家苏颂撰,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人,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元祐三年(1088年),他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李约瑟在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曾将苏颂关于水力机械时钟构造的著述译成英文,并据之制造了能够操作的模型多具,目前仍在英国若干科技博物馆内正常运行。


1984年,福建同安苏颂资料组为纪念先贤在世界科技史上的杰出贡献,发起筹建“苏颂纪念馆”,并编辑出版《中国宋代科学家苏颂》一书,特函请李约瑟题词,李氏复以评价苏颂的长信,并在信的结尾说我祝愿你们在筹建苏颂纪念馆的工作中取得一个又ー个的胜利。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活下来,活到能够亲自去参观‘苏颂纪念馆’。”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中英文摘要的主语及人称代词问题
下一篇:《天工开物》外译简介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