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体的识解方式不同,必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从原型用法来看,主语是施动者,而宾语是受动者。兰格科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突显,即侧面与基体(Profile-Base),主要针对词语意义;射体和界标(Trajectory-Landmark),主要是针对 “关系”。在每一个关系性述义(predicate)中,各个被突显的参与者地位是不一样的,最突显的成为射体,次突显的成为界标,为射体的定位提供参照点。射体和界标可分别描写成突显关系中的“主要图形”和“次要图形”。一般而言, 句子主语对应于射体,宾语则对应界标。关于射体和界标的结合有多种,这可用于解释英语中几种基本句型的成因。兰格科还指出,主语的选用不是 逻辑问题、语法问题,而是主体的认知和识解问题、心智中的“焦点”问题、概念描写中的“突显”问题。句子的语法主语具有以下四个认知特征:实现了施事者这一原型角色,表达了动作链的第一成分,主动性的参与者,句子的主要图形、射体。 以上涉及的主要是旬子原型主语,是其他主语形式的基础和参照点。
谓语选择与“事件* (event)和动词择用有关。与大多数物理 实体不同,世界中的“事件”主要通过语言而“个体化”(individuated) 。在使用语言表征事件时,说话人首先需要识别,即进行“事件化” (eventualization), 然后进行合成、分解心智运作,才能找到动词来对事件进行语言表征。塔尔密把运动事件分解为四个基本成分,即图形、背景、路径和运动。这些成分以及运动方式、原因等不一定全部进入语言表达,有些会成为图形而突显,有些则可能进入背景。人们在描写一个运动事件或事态时,可能会关注运动的全部过程或者运动的不同阶段,包括开始和结束,以及事态的整体或不同侧面,因而形成语言中不同的表达。汉英翻译中谓语动词 的选择主要受语言规约和突显原则制约。
对于翻译时不必拆句的汉语句子,为了构建英语句子的主干结构,需要确立句子的主语——不管是复合句主句主谓结构的还是简单句的主干主谓结构的。汉语句子中有很多是“主体-评述”型结构,有些需要根据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分布加以转化来建立起英语句子主谓结构。这就要求译者仔细分析,确立英语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句法形式范畴包括先行形式主语it,“空”主语it,引导性主语there,复合主语(complex subj ect),简单主语(simple subject),并列主语(compound subject),意义上的主语(任何结构都可名词化为主语)等。汉语句子译为英语时主语也可能变化。典 型的汉语无主句通常译为英语被动句,使观察视角发生改变,或者增补适当的主语而把隐性的主语显性化。下面分析两个例子。
(1) 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陆文夫《快乐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