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韩语书籍

搜索 导航
英语口语课程   英语语法课程   英语考试课程
正版书籍 少年来了 韩国文坛畅销女作家韩江 韩文原版
2025-11-12 18:17:47    etogether.net    etogether.net    


正版书籍 少年来了 韩国文坛畅销女作家韩江代表作 诺贝尔文学奖 韩文原版 韩版 韩语版【中商原版】。



【到手价】131.00 元



【查看更多详情】


《少年来了》:在历史创伤的深渊里,打捞人性的微光


1. 引言:诺贝尔奖光环下的历史证词

2024年10月10日,韩江(Han Kang)以"带着炽烈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的授奖理由,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作家。在《素食者》斩获布克国际奖的盛名之外,这部2014年问世、以1980年韩国光州民主运动为背景的《少年来了》(소년이 온다),被评论家普遍认为"对韩江获诺奖有重大影响"。它不仅是韩江创作生涯的转折点,更是一份用文学笔法写就的历史尸检报告——既验的是国家的伤口,也剖的是人性的暗面。


2. 作品背景:光州事件的文学回响

韩江生于1970年,童年在光州度过,1979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离,恰在"5·18"民主化运动爆发前数月离开。这种"幸存者的空间错位"成为她终生的原罪感来源。在《少年来了》中,她坦言:"那段经历就像是一场核灾,附着在骨头与肌肉里的放射性物质,存留在我们体内数十年,并且让我们的染色体变形,将细胞变成癌症来攻击我们的性命"。小说以16岁少年东浩被戒严部队击毙为核心事件,通过六章不同视角的叙事,拼贴出运动对幸存者长达数十年的精神凌迟。


3. 叙事结构:六重视角的多声部证言

本书采用复调叙事,每章切换不同人物视角与人称:

  • 第一章:第三人称,聚焦东浩生前最后一天

  • 第二章:第二人称"你",直击读者,讲述正戴(东浩友人)的创伤

  • 第三章:第一人称"我",来自恩淑(东浩母亲)的独白

  • 第四章:第三人称,朴医生作为目击者的证词

  • 第五章:第三人称,幸存者团体的集体记忆

  • 尾声:作者跳出叙事,以"我"的身份直面历史幽灵

这种人称的剧烈变换并非炫技,而是创伤叙事的必要选择——当单一视角无法承载历史的重量时,唯有让受害者、加害者、旁观者、幽灵共同发声,才能逼近真相。加拿大《环球邮报》评论家Pasha Malla形容这种风格"生动却不太好读,像是电影中后撤掉的挑杆话筒,恰好缓冲了作品的辛辣"。


4. 主题内核:暴力、记忆与幸存者的罪疚

  • 暴力的诗学化处理

    韩江对暴力的书写拒绝奇观化,而是采用白描式的诗意:

    "尸体层层交叠,被当作谷物袋搬运,腐烂生蛆,灵魂无法相见"

    "听说没有失去胃口的人活得久,妈妈会很长寿的"(此句在简体版中被删)

    这种"冷静得令人毛骨悚然"的笔法,反而让暴行更具穿透力。读者被迫在审美体验与道德震颤间撕扯,正如韩江在诺奖演讲中的诘问:"过去能否帮助现在?死者能否拯救活着的人?"

  • 幸存者的原罪

    东浩的父亲那句"拳头怎么可能赢得了枪呢",道出东亚社会普遍的受害者有罪论——当权者将反思责任转嫁给弱者,迫使他们检讨自身"如何不足"。韩江批判的正是这种"满身软肋的中老年人的默许、妥协、姑息",让扭曲的社会价值代代延续。小说中的生者如同"活着的葬礼",他们的人生因未能为死者举行葬礼而彻底停滞。


5. 美学风格:诗意暴力与透明感的极致

韩江的文字被形容为"白色,透着生与死,充满透明感和生机"。这种美学特质在《少年来了》中达到极致:

  • 意象的循环:鸟、雪花、火焰、眼珠里的火花与烟灰,这些意象在不同章节复现,构成创伤的符号系统

  • 感官的放大:喷水池的水柱、春天花朵里的寺院灯火、饮料瓶里的烛火,日常事物被赋予幽灵般的存在感

  • 人称的侵蚀:第二人称"你"直接将读者拖入历史现场,拒绝保持安全距离

这种风格让《少年来了》与《素食者》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是向外的历史控诉,后者是向内的精神囚笼。但两者共享同一母题——人类在暴力面前的脆弱性。


6. 人物塑造:从少年到幽灵的群像

  • 东浩:缺席的核心

    东浩在第一章后即是幽灵般的存在,他的声音只通过他人的记忆与梦境显现:"想要飘荡在那些人的眼皮上,闯进他们的梦里,在噩梦中让他们看见我流血的双眼"。这种缺席让少年从个体悲剧升华为集体创伤的图腾。

  • 正戴与恩淑:创伤的两种形态

    正戴的"黑色气息"代表幸存者的自我惩罚:他无法原谅自己在东浩死时的"无用"。恩淑的独白则展现母职的暴力:她后悔让儿子去示威,将母爱的保护欲转化为对国家暴力的无声指控。

  • 朴医生:见证者的悖论

    作为在场医生,他救得了肉体却救不了灵魂。他的证词揭示医疗暴力——军方强迫医生签署虚假死亡证明,让专业伦理在权力面前溃败。


7. 出版与版本:简体版的缺席与政治隐喻

  • 《少年来了》至今未出中国大陆简体版,仅在港台地区有繁体中文版。原因显而易见:书中对"6·25韩战"的提及、对军队暴力的赤裸描写,以及对民主运动的直接歌颂,都触碰审查红线。有读者认为"除非大量删减,否则无法出版",而"听说没有失去胃口的人活得久"这类句子被删,印证了这种担忧。

  • 这种出版困境反讽地验证了小说的主题——对历史的压制仍在继续。韩江的诺奖获奖,或许能为这类作品的引进撕开一道裂缝。


8. 争议与反思:过度抒情还是必要之恶?

  • 部分读者批评韩江"沉迷在情绪里",认为"克制有时是加法"。这种争议源于其风格的饱和式情感投放:几乎每页都充斥着梦境、回忆、幻想,意象密度过高可能让读者产生"情绪疲劳"。

  • 但更多评论者认为,这种"过度的诗性"恰是创伤的真实质地——记忆本就非线性、重复、饱和。韩江拒绝提供廉价的叙事闭合,她要让读者体验而非观看创伤,这种美学选择虽有风险,却是直面历史的必要姿态。


9. 文学价值:直面创伤的勇气

  • 韩江的诺奖实至名归,不仅因语言之美,更因她拒绝遗忘的政治姿态。在《少年来了》中,她证明文学可以既是证词也是治疗术:通过让死者的声音穿透纸张,她试图完成"死者在拯救活着的人"这一不可能的使命。

  • 这部作品的力量在于,它不属于韩国,而属于所有经历过国家暴力的社会。如评论家所言,它"更能引起印尼、菲律宾、东欧、南美等最近步入民主化国家读者的共鸣"。在遗忘成为常态的时代,韩江用文字建造了一座抵抗遗忘的纪念碑。


10. 总结:无法阅读的必读之书

《少年来了》是一部 "无法阅读却必须阅读" 的作品。它会让你在阅读途中多次停下、窒息、发呆,但也会让你重新理解"勇敢"的定义——"年轻人可能是最勇敢的一个群体,死去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讴歌和铭记"。

评分:★★★★★(5/5)

  • 适合读者:

    对历史创伤文学有承受力的成熟读者

    关注国家暴力、记忆政治的研究者

    韩江粉丝,想理解其创作脉络的必读书

  • 不适合:寻求轻松阅读或娱乐性故事的读者。这不是小说,是用文学笔法进行的招魂仪式。

  • 阅读建议:务必选择未删节版本(台版或港版),并做好心理准备——你读的每一行字,都是对一个无名少年的迟来葬礼。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正版图书 蒙古斑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韩江经典作 韩文原版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书籍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