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具体到每一科来说,每一科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会让你不纠结今天应该学哪一科,学多久,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复习起来才不迷茫。本人考的是俄语的翻译硕士,明确了短板就是俄语翻译基础,文学功底与百科知识储备都较强,复习便极大偏重翻译基础的学习。翻译基础考察非常全面,词语缩写的俄译汉,专有名词俄汉互译,热点词汇俄汉互译,俗语俚语的俄汉互译,动词的特殊接格,前置词的用法,无所不包,此外还有句子的翻译与篇章的翻译,涉及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科学都有可能。这看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的确句子和篇章的翻译没有一个长线的复习和积累,无法准确把握出题老师的翻译风格的话,短期内要有质的提高比较困难。但是反过来想,除了篇章翻译这一大头,前面的的词组俄汉互译,动词接格前置词等,如复习到位则无任何挑战无异于送分!这就代表着,题海战术在这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本功的夯实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能获得的资源也很丰富,楼主就买了很多归纳总结的资料,花钱不少,但是为了提高效率,都很值得,记,背,不要有任何侥幸的牢记专八范围内常用动词的正常接格与特殊接格,了解当前热点词汇,热点句子的俄汉互译,了解主流中俄媒体上关于两国的各类消息,对热词潮词有一定敏感性熟悉他们俄语汉语的表达方式,外文局网站上经常有新词官方译法发布,期期看。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俄汉对照,重点看,可以体会到很多精妙的译法,新华网,人民网都有取之不尽的资源,选择一些进行精读。人手必备的俄汉词典后面有很好的缩略语大全,看着中文有印象的就背下来,以前苦于动词和词组过于多而杂,只能自己从刚开始复习就进行归纳复习,后期再拿来看,现在也有专门归纳好的资料,在我看来已经足够全面了。所有能背过就能拿分的,某种程度来说真的是送分。俚语和俗语,范围也比较限定,都是常见常用的,按照指定数目背过也都十拿九稳。篇章翻译的复习,也许是最难的部分了,无奈本人自己也未能完全领悟老师翻译所奉行的“道”,只能浅薄的认为翻译需要信雅为先,首先要做到的是符合原语的意思,在保持信的基础上进行润色,使得句子变得紧凑,符合译出语的行文习惯,自己做到疑词不用,摒弃华而不实,简洁紧凑才是王道。不要刻板的将句子生硬的翻译出来,将每一句话孤立的翻译出来,这样很容易出现自己翻译完都不知道文章在说什么的情况,更好的方式是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控,了解全篇意思,行文风格和逻辑后,再进行翻译,这样才能真正产出有质量的译文。而训练没有别的捷径,参考各项体育运动,你想在赛场上做key player,做改变比赛的那个人,你就得比别人进行刻苦的训练,永远都别觉得自己的训练已经足够,翻翻翻,翻完再琢磨,有条件的找nativespeaker修改找老师请教译文,实践中你更能找出自己的弱点,也更容易对翻译有新的体会。同时也不耽误可以考一个CATTI什么的,复习基本都是重合的,多拿下一个证也没什么坏处,也是一次实践的经验。永远别觉得自己在专业上付出过多,直到考试那天,你都会觉得还没复习够。相信到了后期的时候,你的积累已经写满了满满一大本,这些都是你的财富,看到考前最后一分钟,扔掉这本积累本,你会看到试卷上看到的那些词,都是你的熟人和好朋友,和他们say hi。时间分配:每天学习时间中的绝大部分,直到考前一个多月时逐渐分时间给公共课,但是仍需每天都看,每天,每天,每天)。
百科知识:亘古不变的考法,词条解释,应用文和大作文。词条解释涵盖文学,历史,实时热词,科技,常识等,个人认为只要理解,重复得足够多,考试时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词条解释是本科主观性最弱的题型了,只要看见过,都能写出个七七八八,所以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看到过!除了列出的参考书目,市面上归纳的百科词条资料也很多了,只要有用,题目多的,建议都拿下,混个眼熟,考试时看到的也都是亲人。很多人说自己的百科知识面不够全,其实就是看得不够多,自己研究真题时完全可以在看完每一道题后列出题目词条属于哪个领域,最后进行归纳,确定目标领域后进行复习,这不是背单词,理解万岁。应用文的创造性较弱,对文笔的要求比较低,格式才是最重要的,应用文包含的类型比较多,完全全都写一遍,效率非常低,但是了解特定应用文的特定格式,是一个不难做到的事情。牢记格式,你就已经打下了一个框架,其他要做的,就是往里面填东西就好。大作文请参考高考作文资料,高考作为已经是中国作文考试登峰造极的水平代表了,多研习高考作文,将写法模式化的同时加入自己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正能量的态度,多练习的情况下,你可以在考试中享受文思泉涌的感觉。时间分配:按照自己对自己实力的评估,前期稳定时间练作文和应用文,看词条,冲刺阶段主攻词条。
英语:北外的英语是自主命题,可以买真题先来做做评估一下自己的水平,然后再来确定如何复习,自主命题考语法和词汇很多,这样容易让人有错觉觉得语法和词汇极端重要,殊不知单选题的题量很大但是分数很低,阅读和翻译同样重要,如果说按照公六水平来复习有人说足够的话,个人建议最好还是按照专四来复习吧,市面上针对北外二外英语的专业资料还是比较少,但是专四的语法,词汇,阅读和翻译,对于二外英语拿到过线的分,也是绰绰有余了。本人的英语复习时间很少,每周几乎才复习四个小时到五个小时,基础较好,冲刺期也没有多匀时间给英语,毕竟是考高除了对总分有贡献外,毫无别的意义可言。稳定做题时间,提高做题速度足矣,PS 在复试时会考英语听力,但是也是非常基础,占分比例也很少,过线即可。
政治:政治的学习还是穿插着整个考研复习阶段的,也是最需要制定计划的一科,基本分为考点理解期,刷题期,冲刺记忆期三个阶段,平均分配在复习阶段中,前期使用材料是众所周知序列一 or别的,差别不大。本阶段就是每天利用练专业疲劳的时间来看政治书,理解知识点,这一阶段比较困,低效也很正常。如过于困,可以加速看完的后进入刷题期,刷题的资料数不胜数,本阶段只做选择题,只要你愿意,有做不完的题海让你享受。这样看缘分来让知识点刷脸熟的效率对于难于集中精力的人来说,比单纯看书来的效率要高一些。冲刺期可以从考前一个半月开始,这时一直持续到考前市面上会有主流几大机构的最后八套题最后四套题,做选择题的同时,背大题,背大题,背大题。这样来背的方式,个人认为背这些考卷的大题已经足够了(本人就是这么做的),保证政治过线足矣。冲刺期多分时间给政治,这很重要,利用短期记忆绝对可以make a difference,和专业课一样,拿着政治大题背到开考前最后一分钟,期待看到熟悉的大题来喜笑颜开。
上述说的方法都比较投机,可能不太合一些同学的胃口,也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但这是真实的备考经历,所以拿出来分享,聊胜于无。效率为先的复习方法更有目的性,也比较接地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赘言见谅。个人还有几点见解:有些人考研比较节省开支,个人认为只要是稍微有价值的资料都值得投资获取,哪怕能获取一点点信息,以后的回报也都是无限大;从一开始就要抱着必胜的心,制定策略和战术,既然决定考,那就全力以赴,杜绝外部的诱惑,也不要再去考虑如果不读研是不是工作更好,没有那么多what if,每年考研中,真正跟你竞争的人,不过20%不到,因为大多数人没有那么strong的will,早都不能称之为竞争对手。不要畏惧,也不要告诉自己享受过程,at least I tried之类的,现实是残酷的,u don’t win u get nothing。没有赢,之前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希望各位考研的,二战的同学们,对自己狠一点,告诉自己要成为最强的那个并这么要求着自己,这不是张扬,你可以说这是装逼,所有装逼的人,都想要最后成为那个逼。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