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正版书籍 民族之旅 (西班牙文版) 徐英 王宝琴 译者: (西)米格尔 正版图书 外语旅游类书籍 9787508523255。
【到手价】56.31 元
当民族志遇见西语世界——西班牙文版《民族之旅》书评
作者:徐英、王宝琴
译者:Miguel Sautie(西)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ISBN:978-7-5085-2325-5
一、缘起:一次迟到的“遇见”
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序列里,少数民族题材向来是“硬骨头”:文化符号密集、地名与称谓多音多义、民俗事项语境依赖度高。2012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将徐英、王宝琴合著的《民族之旅》整体移植进西班牙语市场,并邀请长期驻华的自由译者、人类学爱好者Miguel Sautie担纲翻译。此举既填补了“中国民族志”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空白,也首次把“民族风情+建筑+旅游”这一中国特有叙事模板交给了西语读者去检验。
二、内容与结构:一场“由表及里”的东南西北采风
全书133页,16开,全彩印刷,选取10个跨省民族聚落作为“文化剖面”:
傣族水文化(西双版纳)
哈尼梯田(红河)
白族本主与三坊一照壁(大理)
纳西东巴(丽江)
侗族风雨桥(黔东南)
苗族银饰与姊妹节(湘西)
土家族吊脚楼(武陵山区)
壮族歌圩(桂北)
蒙古族那达慕(呼伦贝尔)
维吾尔族喀什老城(南疆)
每章采用“三幕式”写法:
A. 空间叙事——航拍式地貌+聚落肌理;
B. 时间叙事——节令仪式或手工流程;
C. 微观叙事——一户人家的24小时。
这种“宏观—中观—微观”的递进,降低了民族志的学术门槛,却保留了“在地”细节,非常适合对东方文化略知一二、却又不想啃厚重专著的西语受众。
三、翻译策略:Miguel Sautie的“三重过滤”
Miguel并非学院派翻译家,却在中国西南跑了八年田野,自认“半个贵州人”。他把原作口语化的导游词风味,整体升级为“可读民族志”文本,策略清晰可见:
术语归化
“干栏式”译成vivienda sobre pilotes,放弃生硬的gàn-lán音译,让西语读者直接联想到拉美高脚屋的熟悉意象。
文化补偿
原文仅一句“三月街,千年古庙会”,译文补白两行:
“El festival de la Tercera Luna, registrado ya en el Tang (s. VII), funciona hoy como una feria de ganado, medicina herbaria y, sobre todo, intercambio cultural entre los bai y los han.”
既补年代,也点明“互市”本质。
节奏再造
西语习惯长句,但旅游读物要求“停-走”节拍。Miguel刻意把中文四六字口号拆成短段,并频繁使用第二人称,“Respira: estás en el corazón del té Pu’er”——让文本产生“导览耳语”的现场感。
当然,个别民俗专有名词仍显生硬,如把“串姑娘”译成visita a las muchachas,失却了西南官话原有的俏皮双关;若加脚注或留音译+解释,会更有层次感。
四、视觉话语:图像的“跨文化修辞”
全书共收录约260幅图片,航拍、微距、环境肖像交织。最可贵的是,所有图注都经译者重写而非简单翻译:
苗族银角头饰旁,西语图注引入“diadema comparable al aurelio de los reyes visigodos”——把银角与西哥特王冠并置,一秒激活欧洲读者自身的历史记忆。
蒙古包剖面图被加上“la yurta como mandala terrenal”,用“曼荼罗”概念把空间神圣化,既通俗又保留人类学深度。
这种“图像再语境化”让本书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旅游与遗产”课程中被列为参考读物,说明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在地化策略奏效。
五、西语世界的接受与争议
根据WorldCat收录,该书已进入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秘鲁等56家图书馆系统;Goodreads目前评分4.1/5(73条短评)。正面意见集中于:
“终于有一本用我们母语写成的中国少数民族指南”
“图片质量堪比咖啡桌画册,却只要二十多欧元”
争议点同样明显:
“东方浪漫化”嫌疑
有读者指出文本对“原生态”的礼赞过于理想化,未触及当代青年外出打工、村落空心化的现实。
“民族分类”刻板
拉美读者习惯“梅斯蒂索混血”叙事,对中国官方56个民族的固定标签感到“博物馆化”。
译者可见度
个别学者批评Miguel在序言中仅署名,却未交代哪些章节经过他田野补充,模糊了“作者—改写者”界限。
六、中文学界的镜鉴价值
对于中国出版“走出去”而言,《民族之旅》提供了三点启示:
“非典型译者”模式
让“热爱+在地经验”的业余高手与专业编辑搭档,比单纯购买母语译者服务更具传播穿透力。
图文比例与版税平衡
高成本四色印刷曾令多家出版社犹豫,但本书通过政府外宣资金+商业联合版权,实现盈亏平衡,提示“轻学术+画册”可以是可持续的。
接受反馈循环
Miguel每年返回格拉纳达高校做新书分享,收集学生提问再反馈给北京编辑部,为2018年修订版增补“数字时代的民族工艺”小章节,这种“滚动更新”值得借鉴。
七、结语:作为“桥梁”而非“终点”的一本书
西班牙文版《民族之旅》并非一部高深的民族学专著,也不止于漂亮的摄影画册;它更像一座可双向通行的文化吊桥——让中国少数民族故事得以在地球另一端被朗读,也让西语读者在花园式叙事里感知“多元一体”的中国。米格尔・S的译文没有追求“隐形”,反而带着适度的导游体温,这种“译者主体”的可见性,恰恰符合拉美学术界对“situated knowledge”的当下偏好。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全书尚未配套数字资源包:若能像法国出版社惯常做的那样,为每章提供30秒航拍短视频或发音示范,这座吊桥就会升级为“全息通道”。期待下一个十年,徐英、王宝琴与米格尔把“民族之旅”从纸面带向沉浸式媒体,让遥远的鼓声、银饰叮当与傣家水花,真正在西语世界的屏幕与课堂里同步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