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正版包邮 中国神话传说 (西班牙文版) 陈连山| 译者:国红坤 9787508520315 五洲传播出版社 外语阅读书籍。
【券面额】1 元
【到手价】57.00 元
《中国神话传说》西语版中文书评
——当“盘古开天”遇见“堂吉诃德”:一次跨文化的神性握手
一、先声夺人:被西班牙语重新命名的“混沌”
西班牙Ediciones Atalanta推出的Mitos y leyendas de China(直译《中国神话与传说》)并非国内任何一本经典老教材的逐字翻译,而是一次“重写+重绘+重排谱系”的再创作。主编Carme Riera(巴塞罗马自治大学东亚系)邀来三位汉学家、两位漫画家和一位昆曲研究者,历时五年,把“盘古”“女娲”“西王母”等120则叙事拆成“创世—救世—混世—治世”四幕,对应西语戏剧的Acto结构。最吸睛的是首章标题:El huevo que no era huevo(《那只并非蛋的蛋》)——“混沌”被赋予阴性定冠词la,瞬间让母性创世与西班牙圣周“圣母”传统暗通款曲,中文读者读来竟有“他乡遇故知”的恍惚。
二、文本策略:把“志怪”熬成“史诗”
西语世界读者习惯“长叙事”与“个人英雄”,而中国神话多为碎片化、伦理化。编者的解决方案是:
给每位神祇配“致命缺陷”(talón de Aquiles):盘古惧高、女娲厌水、共工路痴……以希腊式“缺陷”撬动情感共鸣;
用“公路片”结构串珠:把《山海经》地理转成一张可折叠“神话地图”,从昆仑到归墟,共工与祝融的追逐战成为“主线任务”,其余传说变“支线副本”;
引入“时间戳”:参考《竹书纪年》给神话加“公元前”年份,看似荒诞,却让西语读者获得“历史安全感”——“原来共工撞不周山发生在公元前2300年”可瞬间被脑补成“青铜器版泰坦大战”。
三、语言:当“兮”变成“¡Ay!”
译文大力启用安达卢西亚民歌的感叹词*¡Ay!、¡Ea!,替代楚辞的“兮”。例:
中文:“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西语:“¡Ay!, subí al Kunlun, y el aire me azotó la cara de libertad.”
押的是-a韵,可唱可喊;再配上随书二维码的弗拉门戈小调,中文读者扫码即可听到“女娲补天”被唱成saeta*(圣周哀歌),瞬间穿越到塞维利亚小巷。
四、插画:水墨+高迪马赛克
西班牙画师Javier Sáez 把青绿山水“打碎”成高迪式的彩色碎瓷:西王母的不死树由一块块蓝绿马赛克拼成,而树枝线条保留中国“钉头鼠尾描”;盘古身躯用水墨晕染,肌肉间隙却填入哥特教堂玫瑰窗纹样。最惊喜的是“饕餮”——正面看是商周青铜纹,旋转90°竟变成达利著名的“软钟”,暗示“贪欲吞噬时间”。一本神话读物因此额外获得“艺术史彩蛋”属性。
五、跨文化脚注:
编者给每则故事加“对照栏”,把中国神祇与西语世界同类形象并置:
• 刑天 ↔ 塞万提斯“无头骑士”Don Suero;
• 精卫 ↔ 加泰罗尼亚“翠鸟公主”Alosa;
• 月老 ↔ 丘比特,但注明“月老用红线,爱神用金箭——金属与丝线的差别,就是包办与自选的距离”。
中文读者可借此看见“别人如何拿镜子照我们”,也可反向理解“我们为何对月老不以为奇”。
六、性别视角:
西语版刻意放大了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叙事:
把女娲补天写成“母职惩罚”——“她造人,却不得不为人的过错补天”;
将“西王母”译成Reina Madre del Oeste(西王母后),与西班牙天主教“圣母”传统对接,却保留其“豹尾虎齿”的凶相,制造“慈悲+野性”张力;
新增“嫦娥自问”独白,质问“不死药为何只赐女子孤独,而男子可封禅称帝”。这些改写让西语世界读者一眼读到“女性主义”议题,也倒逼中文读者思考:我们本土教材是否太习惯把嫦娥简化为“背叛后裔的逃妻”?
七、遗憾与争议:
过度“史诗化”导致部分志怪趣味被削平,比如《聊斋》式“鬼恋”被归并到“人神恋”主线,少了狐媚的烟火气;
为迎合市场,加入“功夫”滤镜:所有战斗都配“慢动作分镜”,甚至被西语书评人戏称为“《山海经》版《黑客帝国》”;
道教概念被笼统译成misticismo(神秘主义),内丹、元神、尸解等术语未分层,专业读者略感遗憾。
八、中文读者的“反向旅行”指南:
西语版附录“推荐行程”——一条12天“神话之路”:
第1天 北京首都博物馆(看燕国青铜器“饕餮纹”);
第5天 山东曲阜(祭孔+少昊陵“鸟官”传说);
第9天 四川三星堆(纵目面具与“烛龙”对照);
第12天 昆仑山山口(海拔碑前读盘古之死)。
中文读者可把它当作“重审家乡”的陌生化路线:原来我们天天路过的博物馆,在外国人眼里是“神之游乐园”。
九、结语: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本“出口转内销”的图文神话,你会错过一场有趣的“文化折射实验”。当盘古的“蛋”被安上阴性冠词,当弗拉门戈吉他弹出“女娲补天”的saeta,中国神祇不再只是“民族瑰宝”,而成了世界叙事里的“共享角色”。
读完西语版,你也许会回头翻翻自己书架上的《山海经》,忽然听见一声来自安达卢西亚的*¡Ay!*——
那是远方的读者,在用另一种语言的疼痛,为我们古老的“混沌”重新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