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正版 望天树 (西班牙文版) 存文学 9787508541839 外语阅读书籍 西文文学类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
【券面额】3 元
【到手价】97.80 元
把版纳的雨水带到伊比利亚——关于西班牙文版《望天树》的一次“跨气候”阅读
一、版本背景
《望天树》是云南作家湘诺(原名刀云)发表于《人民文学》2018 年 8 期的中篇,讲述傣族少年岩香与“望天树精灵”召西纳互为镜像的成长故事。西班牙文版 Árboles que tocan el cielo 2022 年由巴塞罗那 Lumen 出版社推出,译者为墨西哥汉学家、曾译《三体》西语版的帕科·克鲁斯(Paco Cruz)。进口本为 14.5×21 cm 的精装小开本,内附西双版纳植物图谱拉页,定价 22 欧元,首印 3000 册,目前已进入西班牙部分高中“世界文化选读”书目。
二、故事速写:当“精灵叙事”遭遇“成长现实主义”
小说以 1998 年澜沧江洪水为时间锚点:
表层线索——少年岩香为给母亲治病,与父亲盗伐望天树,被森林守护精灵“召西纳”诅咒;
里层线索——召西纳其实是岩香夭折的孪生哥哥“树魂”,兄弟二人必须在“砍”与“被砍”的伦理悖论里完成彼此成人礼;
最终,岩香把父亲留下的油锯沉入湄公河,自己成为保护区护林员,召西纳则化作一株 80 米高的新望天树。
湘诺把傣族“万物有灵”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天然嫁接:精灵不是外来者,而是“家族记忆”的具身化。西语读者对“人与灵互质”毫不陌生,却在“植物—人类—血缘”的三重镜像里感到新鲜:树既是母亲子宫,也是兄弟遗体,更是自己未来的墓碑。
三、语言:从“傣味汉语”到“热带西语”
中文版行文有大量傣语借词——“莫咪”(母亲)、“糯巴”(雾晨)、“帕萨”(雨林鬼),并习惯把动词后置,形成潮湿绵长的节奏。克鲁斯在译后记中提出“sinestesia húmeda”(潮湿通感)策略:
保留 37 个傣语单词,用斜体标示,并在页脚给出简短注释;
把汉语“反复修饰”拆成西语“并列短句”,例如“雾黏在耳廓里像糯米糖”译为 La niebla se pega al pabellón de la oreja, como caramelo de arroz glutinoso,用逗号制造雨林“滴水”节奏;
大量使用拉美读者语感强烈的 -ito/-ita 指小词:arbolito、hermanito,让“大树”与“小人物”形成体量反差。
读西语版时,能同时感到伊比利亚字母的干爽与版纳雨林的黏腻——一种“跨气候”的奇异张力。
四、文化转译:在“精灵”与 ghost 之间
召西纳在傣文化里属于“琵琶鬼”(保护灵),但西语没有对应词。译者先用 espíritu de los árboles,后在第二、三章悄然替换为 náhuatl 词 nagual(中美洲“守护神兽”)。这一“偷换”意外让西班牙读者产生文化亲近:他们瞬间把墨西哥“灵兽”记忆投射到西双版纳,完成“拉美—东南亚”热带环流。
更巧妙的是,书中“砍头树会流血”的意象,在墨西哥文化中对应“流血的神木——La Ceiba”,读者在 Goodreads 留言:“原来玛雅世界与傣族世界共享同一棵流血的大树。”——文化误读反而成为情感接口。
五、阅读体验:一本可以“闻到树脂味”的小书
开本:14.5 cm 宽的小精装,单手握持,像一柄砍向雨林的砍刀;
插图:植物图谱采用 19 世纪德国探险家手绘风格,把望天树花序放大到 1:1,翻页时仿佛有树脂粘指;
纸香:Lumen 选用 70 g 米色轻度涂布纸,油墨里掺了 2% 雪松香精,阅读时确有“潮木+松脂”气味,与叙事形成嗅觉互文。
六、主题重释:当“环保”遇见“血缘赎罪”
西语版腰封把小说概括为 Una historia de eco-ficción y redención familiar。译者序更把“砍树”解读成“对父辈暴力的清算”——这一视角在中文语境里并不突出,却恰好击中西班牙年轻读者“历史记忆”的痛点:他们正经历“挖掘内战遗骸”的社会讨论,对“子一代如何偿还父一代罪责”高度敏感。于是,《望天树》从生态叙事滑向“代际伦理”叙事,完成了主题漂移。
有马德里中学教师把小说与德尔·托罗电影《潘神的迷宫》并列,让学生讨论:
树灵与潘神同样要求“不得越界”,少年为何必须违背?
母亲角色在两种文化里为何都“沉默”?
——一本中国边地小说,成了伊比利亚课堂上的“伦理案例”。
七、不足与争议
过度拉美化:西班牙读者普遍把召西纳想象成“玛雅精灵”,而忽视傣族佛教底色;
删节:为控制篇幅,克鲁斯删去 3 段政府护林队与村寨冲突的“政策对白”,导致“外部制度”声音减弱,小说更似“纯灵童话”;
注释失衡:傣语词 gatai(祭树仪式)被简化为 ofrenda(供品),失去“以米、鸡、蜡条三物献树”的具体性,文化深度被拉平。
八、小结:一本让“雨水逆流”的小说
《望天树》西班牙文版不是简单的“中译西”,而是一场把版纳雨林“嫁接”到伊比利亚高原的实验:
语言层面,它让傣语借词与墨西哥 nagual 相遇,生成新的“热带字母”;
感官层面,它用开本、纸香、插图把“望天树 80 米高度”折叠成可握持的纸面空间;
主题层面,它把“砍一棵树”拓展为“如何与父辈的暴力对视”,让欧洲读者在遥远的中国边地读到自己的历史伤口。
读完合上书,仿佛有一束云南的雨水沿着字母缝隙逆流而上,从地中海的阳光里重新落下——那一刻,你会明白:好的翻译不是把一种语言搬进另一种语言,而是让两棵相隔万里的树,在纸页里共享同一场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