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外教社 葡萄牙语悦读系列 大树青铜男孩 (葡萄牙语汉语双语对照) 葡萄牙语故事书 葡萄牙语阅读书 大自然魔幻童话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到手价】26.10 元
《大树·青铜男孩》
(葡萄牙语–汉语双语对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一、打开方式:把它当“诗”而非“故事会”
索菲娅·德·梅洛·布雷纳·安德雷森(Sophia de Mello Breyner Andresen)在葡萄牙常被归入“诗人小说家”阵营——她先写诗,再写童话,于是童话里到处都是押韵的呼吸。 bilingual 版本把葡语原文完整保留,左侧葡语、右侧汉语,像一条对称的河床:读者可以随时“跳岸”,用两种语言测量同一条水流。这种排版本身就像一面镜子,把“双语”从工具升格为母题,与书中“镜与树”的意象暗暗呼应。
二、两则童话,四重镜像
《大树》里出现两次“给予”:一次是树对男孩的无条件馈赠,一次是时间对记忆的反向索求。中文把原文的“a árvore era feliz”译成“树便欢喜”,一个“便”字把葡语简单过去时的“惯性”转成中文的“心甘情愿”,情绪温度被悄悄升高。
《是镜子,还是栩栩如生的肖像》写一面镜子把男孩的“坏”全部吸走,却留下一个空洞的“好”。中译把“vazio”译成“空壳”,比“空虚”更物理化,让“自我被抽走”变成可触的惊悚。
《青铜男孩》是真正的“葡国制造”:花园、雕像、夜露、月光,古典欧洲童话的“硬材质”。中译者在颜色上极克制,把“bronze”一律译成“青铜”,绝不升级为“古铜”或“鎏金”,保住了雕像的冷感,也保住了弗洛琳达“伸手即被冻住”的距离。
最妙的是“双语并置”带来的第 4 重镜像:当你读到“a noite cheirava a jasmim”(夜来香弥漫),右侧却是“夜里有茉莉的味道”,同一个夜晚在两种语言里散发不同花香——这是纸质书才能做到的小魔术,任何单语版都无从体验。
三、语言学习者的“隐形课堂”
120 页、15 篇短文、平均每页 7 个脚注——数字看似教材,读起来却像诗。编者在脚注里把“虚拟式过去未完成时”拆成“中文里找不到对应时态的‘遗憾味’”,而不是枯燥的“语法条”。读完你会记住:葡语的“se eu fosse”原来自带一声叹息。这种把语法情绪化的做法,是目前市面上葡语读物里少见的温柔。
四、翻译伦理:不“归化”孩子
书中出现大量伊比利亚植物——“laurel, alecrim, loendro”。中译一律保留拉丁学名并加括号注音,而不是贴心地改成“月桂、迷迭香、夹竹桃”。孩子若不会念,就会“卡壳”,但“卡壳”正是遭遇异文化的第一个停顿。翻译理论里管这叫“foreignizing for kids”——让小朋友先尝到生涩,再回头查字典;把“陌生感”存进童年,而不是用“本土化”抹平它。在这一点上,三位译者(徐亦行、薛燕、徐辉)显示了学院派的坚持。
五、阅读建议
先读中文,再读葡语,最后把书合上,回想哪个场景最先浮现——十有八九是“青铜男孩伸手接住一只萤火虫”那一幕;再翻开对照,你会发现自己把“luzidia”记成了“绿萤”,而原文只是“微光”。这种“记忆误译”就是阅读这首诗式童话的私人文本。
若你是葡语初学者,把书拆成 8 次“朗读+录音”:一次读标题,一次读对话,一次读景色,一次读心理……每次不超过 10 行。录完回放,你会听见自己的口音里长出树叶和金属,那是诗人索菲娅在借你的声音复活。
若你是家长,别急着让孩子“学道理”。先让他/她摸封面:凹凸的烫青像青铜的铠甲,摸上去冰凉——触觉先行,文字才会发热。
六、结语:一本“小”书的缝隙
《大树·青铜男孩》不是葡语文学里“最重要”的作品,却提供了“最轻”的进入方式。它把双语读物的“对照”做成叙事本身,让读者在左右跳转之间体验“自我与他者”的永恒滑移。合上书,你会想起青铜男孩那句:“只有被看见,我才存在。”—— bilingual 版的存在,或许也是这句话的一次温柔演示:只有被两种眼睛同时看见,童话才长出第 二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