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人猿泰山 英文原版 Tarzan of the Apes 埃德加巴勒斯 畅销青少科幻冒险小说 影视原著 搭丛林之书 少年派 手斧男孩 汤姆索亚历险记。
【到手价】16.70 元
丛林中走出的“美国孙悟空”?——进口英文版《Tarzan of the Apes》中文书评
(Edgar Rice Burroughs 著,标准美版 Penguin Classics 2012 引进本,ISBN 978-0-14-310546-0)
一、重返“裸脊”经典:版本与阅读体验
此次国内引进的 Penguin Classics 版沿用 1912 年首卷完整文本,未作删节与政治性润色。封面采用 Tom of Finland 式剪影,腰封一句 “The original superhero is back” 直接提示营销定位:DC、Marvel 当道之际,让现代读者看看 100 年前的“超级英雄”长什么样。
裸脊锁线,可 180° 摊平,方便对照注释;
附录收录 1912 年《All-Story》杂志连载插画与作者序言,首次披露 Burroughs 写 Tarzan 的“商业动机”——“为了挣点外快,让家人过冬”;
脚注侧重维多利亚俚语、殖民史与动物学术语,对非英语母语者友好。
二、故事速写:一部“白人荒原神话”的四幕剧
第一幕 贵族遗孤——约翰·克莱顿的父母被叛变船员放逐非洲海岸,殒命丛林,襁褓中的婴儿成为“孤儿”。
第二幕 猿族养大——母猿卡拉失去幼子,将人类婴儿抱回族群,“Tarzan”(白皮肤)由此得名。
第三幕 自我觉醒——少年 Tarzan 发现父母遗留下的儿童识字课本,以“图像+字母”方式自学英文,逐渐意识到自己与猿群的不同。
第四幕 文明与野性——成年 Tarzan 救下美国考察队姑娘简·波特,在“原始力量”与“绅士教养”之间撕扯,最终选择回归丛林,却将简的心永远留在文明世界。
三、叙事快感: pulp 速度 + 达尔文式爽点
Burroughs 曾是“杂志时代”最懂节奏的写手之一:
每章结尾必留悬念(cliffhanger),“下回分解”式钩子让人欲罢不能;
打斗场面采取“动作-反应”极简句式,阅读体验接近今天的爽文;
大量博物学细节(猩猩族群等级、非洲草原食物链)给“丛林升级”赋予“硬核”外衣。
在 1912 年的读者眼里,这相当于把“鲁滨逊+达尔文+福尔摩斯”打成一个升级包;放到今天,则像“荒野求生”短视频的文学祖先。
四、殖民视域:当“白人至上”成为叙事底色
1. 种族阶序的赤裸呈现
黑人土著被描绘为“半兽人”,语言、宗教、社会组织皆被矮化;
白人贵族即使赤身裸体,也“自带高贵轮廓”,被作者赋予天然领袖气质。
2. 性别话语的隐性暴力
简·波特屡次晕倒、被掠、等待救援,是典型“damsel in distress”;
Tarzan 对简的“嗅颈”“拖回树屋”等场景,把殖民征服与性别征服并置。
3. 文明-野蛮二元论
丛林被塑造成“试金石”:只有盎格鲁-撒克逊基因能在最原始的环境里重建秩序。这种逻辑为当时美国海外扩张提供了大众文化注脚。
五、语言肌理:维多利亚英语的“丛林变奏”
词汇层:出现大量航海俚语、狩猎术语(如 “belay that!” “a clean kill”),是研究早期美式英语的活化石;
修辞层:作者偏爱用被动语态与长句描写心理,用短句与拟声词刻画动作,形成“文-野”语言反差;
语音层:Tarzan 的猿语“Kreegah!”“Bundolo!” 没有官方翻译,中译读者可直接感受 pulp 文本的“听觉符号”如何制造异世界在场感。
六、中读视角:我们为何仍要读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经典?
溯源“超级英雄”母题
Tarzan 是“双重身份”的雏形:白天是文明贵族,夜晚是丛林守护神;从蝙蝠侠到黑豹,都能在这里找到原型。
拆解“东方主义”镜像
把非洲设定为“无人之地”是典型的西方他者化,阅读过程可训练对后殖民话语的敏感度。
观察流行文化生产机制
Burroughs 一口气写了 24 部续作,衍生电影、漫画、广播剧超百部,形成 20 世纪最早的多媒体 IP 案例。研究其“跨媒介生命”对今天国漫、网文出海有方法论意义。
英语学习的“爽文本”
情节驱动强、生词重复率高,适合中高级读者由“教室英语”过渡到“原生阅读”。Penguin 版每页边注给出生词释义,省去频繁查词典之苦。
七、批判与继承:给 Tarzan 的一剂“去殖民”解药
对比阅读:把《Tarzan》与钦努阿·阿契贝《瓦解》并置,前者展示“白人如何想象非洲”,后者呈现“非洲如何想象自己”,可形成互文课堂;
改写游戏:尝试用“非洲黑人主人公”视角重写第一章,让“被凝视”转为“主动凝视”,既锻炼写作,也拆解权力结构;
影视批判:观看 2016 版《泰山归来》,对比原著,观察好莱坞如何用“环保”叙事包装旧殖民文本,理解“新自由主义白人救世情结”如何迭代。
八、结语:把经典放回历史的笼子,再决定是否放生
《Tarzan of the Apes》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作品:它既提供了肾上腺素飙升的阅读快感,也赤裸裸地展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种族想象。进口英文版让我们得以触摸未经“滤纸”的原始文本,在语言、叙事、文化多重层面做“解剖实验”。
读它,不是为了膜拜或谴责,而是为了在历史的坐标系里标出“我们曾来过、我们为何警惕、我们如何超越”。当你阖上这本百年旧书,也许会想起 Tarzan 在树梢间的那声长啸——那既是白人至上的宣言,也是流行文化永不眠的回声。如何把回声变成警钟,而非催眠曲,则取决于每一个 21 世纪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