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索拉里斯星 英文原版 Solaris 莱姆 Stanislaw Lem 科幻小说 波兰科幻大师代表作 飞向太空原著 刘慈欣推荐 搭三体 太空漫游 云图。
【到手价】53.80 元
进口英文版的《Solaris》拿在手里,第一眼是“失重”的:平装本用了特种轻型纸,厚达三百页却像一块被海水泡白的浮木,封面除了一片雾化的金属蓝,再无装饰,连 Lem 的名字都被压进书脊,仿佛出版商故意让“作者”这一人类标识退居行星表面之下。这种刻意淡化“人类痕迹”的设计,与小说主题暗暗呼应——在索拉里斯星面前,人类自以为是的“中心地位”不过是一层可被潮汐抹去的盐霜。
读英文译本(最通行的 Johnston 版)是一次“翻译的翻译”的旅程:Lem 先用波兰语写下“不可译”的宇宙,英语译者再把它二次折射,而我以中文思维去捕捉二次折射后的微光。那些大段大段的心理学、哲学引文原本就带有“译文腔”,如今被英语重新抛光,反而呈现出一种近乎外科手术的冷白。最直观的是术语层:当“neutrino-based mimetic formations”“Phi-creatures”这些词组在句首排比出现时,英语拉丁词根的坚硬边缘让“外星”真正变得不可咀嚼——它们像碎玻璃一样卡在阅读节奏里,时刻提醒你:这不是“另一种生命”,而是一种拒绝被地球语法同化的“反生命”。
小说最残忍的设定,不是海洋行星能读取记忆并实体化“访客”,而是它只对人类“潜意识”这片垃圾场感兴趣。凯尔文千里迢迢来到索拉里斯空间站,迎接他的不是外星礼仪,而是妻子哈瑞——十年前自杀、被他内疚深埋的哈瑞,如今睫毛上还沾着氰化物结晶。Lem 用英文写她第一次出现时的皮肤:“a matte, almost velvet pallor, as if the blood had been replaced by a very fine dust of moon rocks.” 月尘取代血液,既是诗也是尸检报告;读到这里我下意识用指尖去摸书页,纸张的哑光涂层竟真的带来一种“月尘”的干涩——进口版把“触幻觉”做到了物理层面。更冷酷的是,这个哈瑞并非克隆,而是海洋用中微子捏出的“负片”:她知道所有被凯尔文遗忘的细节,却唯独不知道自己“应该”去死。当她在镜前用裁纸刀划开手腕,露出的是一秒后愈合的苍白,那种“自杀无效”的绝望,比任何血腥场面都更具存在主义杀伤力——因为死亡作为人类最后的私人领地,也被行星潮汐无情公有化了。
Lem 借索拉里斯海洋抛出的终极提问,在英文版里被推向更冷的深度:如果智慧生命巨大到人类无法建立“交流”,那么“接触”是否只是自恋的投影?小说里科学家耗费百年,用数学、用机器、用暴力电击,试图让海洋“回应”,结果只换来一场行星尺度的沉默。Johnston 的英译在此显现出一种近乎残忍的清晰:他把 Lem 的长句切成短促的观测报告,像把心跳降为直线——“The ocean did not reply. The ocean never replied.” 两个简单句并列,重复到第三遍时,我作为读者被一种巨大的“宇宙社恐”攫住:原来真正的异质不是语言不通,而是对方根本不存在“对话”这一需求。人类把“交流”视为文明铁律,索拉里斯却用沉默证明:爱可以不给回应,智慧也可以。这种“拒绝被理解”的冷漠,比黑暗森林更绝望,因为它连“敌意”都懒得施舍。
英文版附录里收录了 Lem 1970 年写给美国出版商的一封信,信中他拒绝把小说归类为 sci-fi,而是自创一词“metaphysical pulp”。这句自嘲在纸面上轻飘,却像一把回旋镖击中我:当“形而上学”被装进廉价纸浆,意味着人类最崇高的追问(灵魂、死亡、他者)不得不借助“类型小说”这一低级容器才能被大众吞咽。进口书拿在手里越轻,我越感到这种“降级”的讽刺——我们连仰望星空都要先套上一层娱乐的保鲜膜。于是阅读过程变成一次“剥膜”手术:每翻一页,就有一块透明的塑料被撕下,发出细碎的“咔啦”声,像太空站舷窗上凝结的冰晶被呼吸融化。到最后十页,书脊胶线突然断裂,整册书散成一把硬卡片——我愣在原地,意识到也许出版商早就计算好:任何试图“完整”带走索拉里斯的尝试,都会因人类材料的脆弱而失败。这种“物理层面的未完成”,恰好是 Lem 最狠的隐喻:我们永远无法把行星装进口袋,连它的沉默也会在中途漏掉。
读完散页的《Solaris》,我把它重新码齐,用一根白色缎带捆好,放进抽屉。夜里做梦,梦见自己成为空间站的最后记录员,在日志里写下最后一行英文:“The ocean mirrored me, but did not remember.” 醒来时,那行字仍在视网膜上幽暗地闪烁,像一块无法被地球语言回收的太空碎片。我忽然明白,进口英文版的价值,不在于“忠于原文”或“收藏品相”,而在于它把“不可译”的宇宙沉默,转化为一次可触摸的物质事故——当书页散架、字体剥落、封面掉色,我们才真正体验到“接触失败”的重量:原来人类连一本外星小说都无法完整拥有,又怎能奢望拥有一颗行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