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文章

搜索 导航
精选9.9元!
同声传译的发展历史及工作方式
2021-05-01 09:30:22    etogether.net    网络    



尽管口译活动已经存在上千年,但被史书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口译活动发生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因为有说英语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乔治的参加,使原本在外交场合作为国际语言使用的法语成了交流的障碍。因此,在巴黎和会上使用了英法交替口译。1919年巴黎和会的口译活动也被认为是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 )的真正开始。


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人Edward Filene、电气工程师Gordon Finlay及IBM的总裁 Thomas Watson共同发明了同声传译设备,这一设备彻底改变了国际会议口译的方式。国际会议同声传译于1927年首先在日内瓦的国际劳工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得以使用。然而, 因为设备不够精良,直到1945年同声传泽在欧洲才得到大规模的使用。1945年11月到 1946年10月,在德国的纽伦堡(Neuremberg)审判中,使用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同声传译。同声传译从此成了多数国际组织会议的口译工作方式。也正是从20世纪的40年代,欧洲开始了专业化会议口译人才的培养:日内瓦大学翻译学院于1940年成立,维也纳翻译学校于1943年成立。1953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者协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des Interpretes de Conference, AIIC )在瑞士日内瓦成立。协会负责对会员的专业资格、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进行评估,并制定会议翻译职业道德和准则。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同声传译已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在有组织的大规模发展。


中国使用交替传译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使用同声传译。中国的专业化口译教学工作起步也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外国语学院承担的联合国译训班(中、英、法)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专业化口译教育的开始。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相继开设了中英口译专业方向班,把口译专业的教学带向了大学本科阶段。2003年成立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及于2005年成立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均采用AIIC的标准培养会议口译人才,做到了与国际接轨。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08年的统计,中国目前有翻译学院(系)20余家,另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方向,均开设口译方向或口译课程。


b.jpg


也就是源语发言人在会议厅主席台(或会场)对着麦克风发言,同传译员则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源语信息。同时用目的语言准确传达源语信息,通过麦克风把信息传达出去。而听众则通过耳机接收翻译内容,上述同声传译程序以下几个方面对同声传译的质量会带来影响:(1) 发言人:信息发出者其讲话内容、发言速度、言语逻辑、讲话口音等都对同声传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带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的翻译质量;(2) 同传译员: 同传译员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同传译员在工作中要做到“一心多用",听、想、记、译几个动作几乎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因此同传工作极具挑战性;(3)同传设备:同传译员的翻译结果要靠设备才能为听众所接受。同传活动中,译员要熟悉设备的操作,特别是遇到多语种翻译要用“接力翻译”(relay interpreting)时,更应该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同传译员一般要在工作前30分钟到场检测设备。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找有关的技术人员解决。在口译过程中,始终应该有设备技术人员值班,以解决应急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视译的定义和方法
下一篇:网上同传的练习方法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行业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