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医学翻译 > 正文

《内经》、《脉经》等的翻译

发布时间: 2019-11-02 08:29:2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欧洲的第一部中医著作是1671年在格莱诺布尔出版的法文本《中国脉诀》,它是由一位不知名的法国人从广州寄出的, 系译自《脉经》。



中国医学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就已取得很大成就。在当时成书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魏晋间的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一般认为,《针经》 即今流传的《灵枢经》。美籍华裔叶芸英博士曾临床应用《灵枢经》、《黄帝甲乙经》等中国古老的针灸原理,在外科麻醉等方面成就卓著。据1992年8月2日法新社消息,法国尼斯市的一位医生塞尔日•德波尔特已将《内经素问》译成法文,书名《病状与根源》,从而使中医不再具有神秘色彩。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也早就翻译出版了《皇帝内经素问》的日译本。


明清时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就有不少人重点研究中国医学。欧洲的第一部中医著作是1671年在格莱诺布尔出版的法文本《中国脉诀》。它是由一位不知名的法国人从广州寄出的, 系译自《脉经》。《脉经》为魏晋间王叔和撰,共十卷,纂集扁鹊、华陀、张仲景等古代医家的脉诊论述,总结和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详解三部九候及二十四脉象,并论述了脏腑各种疾病的闻声察色等诊断方法,为我国古代重要的脉学专书。1658 年,波兰医生ト弥格(Mierael Boym 1612—1659,1650年来华)写成的《中医津要》(Clavis medica ad Chinarum dectriuam de pubibus), 译出了王叔和的《脉经》和中医的舌苔、气色诊病法,列有中药 239味。此书在1686年出版,转译成多种欧洲文字。耶稣会士卜弥格算得上是ー个成绩卓著的汉学家,他生前唯一问世的著作,是1654年在维也纳出版的《中国植物志》。《中医津要》的稿本,原由柏应理带往欧洲,中途交给巴达维亚耶稣会士,结果被荷兰外科医生克莱耶(A. Cleyer de Lassel)窃为己有,在1682年 以《中医临床》(Specimen Medicinae Sinicae)为题刊出。1686年出版的《中医津要》已经加上被克莱耶掠走的材料,并署作者卜弥格的名字。


杜赫德在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中,有中医专辑,译出《脉经》、《脉诀》、《本草纲目》、《神农衣草经》、《名医必录》、《医药汇录》等书的部分内容,列举了许多中医处方,如阿胶、五倍子、乌桕树、治痢药等。又法国耶稣会士赫苍璧(Jul— Placidus Herviea, 1617一1754)在华传教时,曾将中医著作《图注脉诀辨真》译成法文。


17世纪时,王叔和《脉经》曾在欧洲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英国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受《脉经》影响,开始研究脉学,从而发明了一种供切脉记数脉搏的表,并撰写了《医生诊脉表》于1707年在伦敦出版。他的著述和发明被当时西方人认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由此可见,王叔和《脉经》対人类贡献之大,影响之深。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