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 日语语法学习 > 正文

透过日语无主句特征看日本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0-03-31 09:08:34   作者:姜芳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浏览次数:


  例文1和例文2分别是自我介绍时和打电话时的用语。外国人通常会特意说「わたしは○○です。(我是○○)」。而日本人则会认为当自己已经站在大家面前,或电话已经接通,这时信息已经传达给对方,就没必要加上“我是”,否则有过于强调自己之嫌。

  例文3是日常寒暄时的用语。多数中国人在此时,会问“你去哪里了?”“我到那里去了去。”认为这样才能将主语、动作主体交代清楚。而日本人由于上述共同而闭塞的生活环境,认为两个人会话条件下,即使不交代动作主体,也不会产生歧义,因而省略。

  随着日积月累,日语的日常表达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省略现象,尤其是人称主语的省略现象尤为繁多。因此,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可以说具有极其明显的岛国特征。

  (二)日本的社会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的影响

  社会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思想控制言行,因此要深入分析人们的言行,首先要深入分析思想根源。笔者暂且单从狭义上,来试着分析日本社会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出现及形成的影响,即主要从作为观念形态的日本民族的认知方式、社会意识等角度着手分析。

  1.认知方式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看待、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同的认知方式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及言行。日本民族由于地理、历史原因,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以及接受信息的不畅通,造成日本人对外围事物的不了解或者缺乏自信。日本人习惯了或者说养成了由身边事物来推理其他信息的认知方式,也就是由内向外看。久而久之,日本人会尽量避免直述己方以外的第三者内容,尤其是涉及外表无法把握的内在性内容,例如人的心理、思想、感受等。而表示这些内容的相关动词、形容词等,就只能用于自己或己方对象,从而使这些词汇具有明显的人称指向。诸如「思う」、「感じる」等表达思考、判断等动词做谓语时,由于表述内容涉及心理及思想内容,主语通常为第一人称。又诸如:「うれしい」「苦しい」「恥ずかしい」之类的表达感情、感觉,以及「たい」「ほしい」「う」「つもり」等表达希望、愿望、意志等的形容词或形容动词,这样瞬间产生的感情、感觉或愿望、意志应当来自于说话人自身的直接感受,因此日语中使用此类词时,主语被限定在第一人称上[4]。若主语为第二、第三人称时,则需要词形活用,或增添其他辅助成分。因此,当谓语为上述感情、感觉、意志等相关内容时,主语也往往被省略。

  那么,当主语或主体已不言而喻时,当然也就会被省略。如例文4-5,句尾的「感じた」、「思う」在主语不出现的情况下,依然应当理解为“我觉得”、“我认为”。例文6-8也无需言明,「楽しい」、「ほしくない」、「行きたくない」是说话人“我”的情感、感受。

  2.社会意识的影响

  众所周知,日语至今仍保留了相当完善的敬语表达,追根求源,这跟日本自古深受儒教影响不无关系。儒教自公元5世纪,由百济汉人和迩吉师(在《古事记》中,此人名为“和迩吉师”,而在《日本书纪》中记载为“王仁”。经史学家考证,应为同一人)携带《论语》传到日本之后,渗透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儒教又称为“礼教”,“礼”是儒教重要的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日本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它孕育出了日本较典型的社会意识,如“内外意识”、“和的精神”等。

  日语敬语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日本人的“内外意识”,能否正确地用好敬语甚至常被作为评价一个人日语水平、教养水平的标准。对敬语的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涉及日本文化、日本社会,自然也涉及日语语言文化。在日常表达中,说话人往往会从两个方面来选择说话方式,即人物关系和场合。前者主要划分为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也就是“内外关系”。在日本人的为人处世中,有着相当明确的内外观念,有着相当明确的内外界限,这反映在语言待遇上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用“内”的世界的语言去与“外”的世界的对象交际,会被认为缺乏教养、不合礼仪:反之,用“外”的世界的语言与“内”的世界的对象交际,又会被认为客气见外、故作文雅[5]422-423。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有了这种注重“内外关系”的意识,才使得日语敬语表达至今仍保留得如此完善。 

 既定的语法规定,使得敬语中的动作主体毫无悬念。如例文9-10,从「いらっしゃる」(“在”的敬语动词)、「ごらん」即可看出,说话人使用的是尊他语,自然动作的主体即句子的主语就是“您”,无需言明。而与此相反,自谦语是以谦逊的态度表达自身行为等内容,因此主语为第一人称。如例文11-12,「お伺いしたい」、「拝見いたしました」是两个自谦动词,一看即知动作主体,即主语为“我”“敝人”。此种场合下,动作主体一目了然,因而常常被省略。如若再使用人称主语,则显得画蛇添足。

  再来看授受表达。授受表达不是日语独有的,但日语中的授受动词较之其他语言,语义功能划分更加清晰、明确。如在汉语中,无论何人“授”,都是一个“给”。 而日语中则要基于“内外有别”,分为由内向外授,或由外向内授[5]123-124。如「くれる」,只能用于给“我(们)”,或者是可以被划分在己方的对象。如例文13-14,看到「くれませんか」、「くださった……」,那就一定是“能给我……吗?”“您给我的……”。而「あげる」就只能用于给“我以外”的对象。来看例文15,很显然就是“……我给你。”

  授受句中,由于谓语部分的动词确定了施动者与受动者,因而主语就可以省略。甚至在授受表达中,还可以结合上述的敬语立场,也就形成更为复杂的授受关系,因此,日语中授受动词有7个之多。

  四、结语

  笔者从文化视角,探讨了日本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形成的影响。如前文所述,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使用,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等,也就是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文化背景下,理解语言现象是正确学习外语的条件,也是准确使用外语的关键。分析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对于理解日语主语省略现象将有很大的帮助,也将提高使用日语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三上章.象は鼻が長い——日本文法入門[M].くろしお出版,1960:73-74.

  [2]宫地裕,等.讲座研究資料——日本文法⑧:構文編[M].明治書院,1984.

  [3]崔崟.关于日语的主语省略问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2):95-99.

  [4]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日本(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8-285.

  [5]顾明耀.标准日语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