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标准化
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面临标准化问题。就本地化行业来说,大量文件格式的出现,大量新技术和工具的涌现,将标准化问题推到了本地化行业的前沿。
基本上,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介入本地化业务的公司都发现,几乎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满足它们的综合需求,它们因此不得不寻求将各种工具整合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之中,以期通过这种“缝缝补补”的方式来保证本地化业务的“顺利”进行。
到目前为止,本地化行业中的一些相关团体的确也做出了一些不懈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比如TMX就允许最终用户即使使用的是不同的翻译记忆系统,也仍然能够彼此交换及共享翻译记忆数据。此外,Unicode 虽然不是本地化行业特有的标准,但它却成了本地化工具和标准的基础。
只有在标准化得到实施之后,用户才可能有自由挑选的余地,他们可以选择最好的工具,而不用担心会“绑定”在某家工具之上,因为所有的工具都遵循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这就使得信息可以在不同工具之间自由地共享;另一方面,工具开发商也得以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核心功能的开发,而无需在自己的产品中“复制”一些无益的功能。
就本地化行业来说,实现真正的标准化还有大量的工作,但是,考虑到全面标准化之后所可能带来的益处,那些期望在这一行业有所作为的公司,就应该切实认清这一挑战,并做好积极的准备。
4、专注于创造价值
长期以来,本地化在人们眼中都只是一项单纯的服务,而众多的本地化服务提供商也理所当然地放弃了他们在工作中所倾注的知识产权,因而愈来愈将本地化业务演变成一项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工作。当然,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渐改变这一点,毕竟,本地化产品所带来的收入已经愈来愈显著地反映到了各公司的财务报表上。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小公司走向全球,由此带动本地化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范围的拓展,同时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复杂度也大大增加,从过去的单纯的本地化服务,到如今的全面的全球化咨询,本地化行业正在致力于价值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服务提供。
很显然,未来这一行业将涌现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发展出一些新的业务关系,比如客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可能更多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本地化服务提供商不再是单纯地获得服务费用,而有可能从该本地市场的收入中获得一定的回馈,或者保留对其全部或部分工作进行重复使用的知识产权。一开始,客户可能会对这种模式感到不安,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激励本地化服务提供商以及整个行业都是极具益处的。
5、网络化生存
因特网革命如疾风骤雨一般颠覆了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企业经营的模式,本地化行业亦是如此。如今,网络内容往往需要采用“网络”速度加以翻译,然后保证所有语言的同步发行,这就大大缩短了常规的周转时间。在网络时代,用以衡量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所谓的“黏度”,即你的站点是否能够吸引新老用户,并确保他们能够驻留于此。因此,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在网站上提供各种深度信息、提示、技巧、诀窍、帮助与支持,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东西。而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设计与维护方面的更大努力。站点越大,这种努力的成本也就越高——成千上万的小文件需要迅速发布,并加以良好管理,以备重复利用的不时之需。整个网站上的内容,从原创开始,到加以本地化并最终发布,整个流程必须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以确保其全球化品牌和本地化市场活动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平衡。
很显然,将产品、服务和信息以本地语言提供给各个本地用户,无疑将加大网站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压力。毕竟,随着内容深度的增加,相应也要求服务提供商能力的增强,这将导致那些以普适性为经营方向的服务提供商在这一领域的出局。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将促使本地化行业专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毕竟,你很难指望某一家服务提供商能够涵盖所有的领域,并能以所有语言提供该领域的高质量服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