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新闻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中国东盟高教合作形式多样
2019-07-25 14:35:33    本报记者 张东    神州学人网    


  “农业是很多马来西亚高校的优势学科,希望他们能与我们的农业学科合作,共同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成霞希望与马来西亚农业学科最好的大学进行合作。


  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教师李键清则瞄准了信息科技前沿,他说,创意多媒体是未来发展趋势,他们探索开发了全新的专业,也想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国院校合作。


  但哪所大学的农业学科最好?哪所大学有同样的创新学科合作需求?哪所国外大学的交流模式更适合自己的院校?


  因为交流不畅、信息不对称,寻找合作院校的过程往往困难重重。交流周上的分论坛,小规模、深层次的院校对话等,为国内外院校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精准合作的平台和契机。这是本届交流周的一大特色。


发挥学科优势,精准对接合作


  合作意向顺利对接,一项项合作协议成功签署。


  7月22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三四个小时之后,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大学校长合作对话活动中,中马两国10多所大学之间的18份合作协议已经签订。7月23日,在“一带一路”与“泰国4.0”背景下的中泰高等教育合作研讨会上,泰国暹罗大学分别与中国六盘水师范学院和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泰国孔敬工业社区教育学院与中国山东交通学院、泰国清迈北方大学与中国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等等。中国与东盟各国院校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开发、师资互派等教育新合作由此展开。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汉语国际教育、校企合作、轨道交通、智能科技、医药创新等主题性研讨活动,也在促使高等院校的学科研究更加深入,为他们开展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教育交流形式更加多样。中国和东盟各国院校根据本国经济与发展需求,从学历认可、学制衔接等诸多方面探讨合作模式,推动双方或多边教育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除了学历教育之外,更多短期课程和游学项目,使学生有机会感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教师除了培训访问外,也会到合作院校进行科研合作等。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多措并举提升来华留学质量
下一篇: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新闻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