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希拉回到丹吉尔 时间的针脚续篇 Sira le retour a Tanger 法文原版 Maria Duenas 推理与悬疑小说 惊悚【中商原版】。
【券面额】5 元
【到手价】125.00 元
进口法文原版《Sira, le retour à Tanger》书评
——当神话从地中海的浪里游上岸,现代摩洛哥在纸上开花
一、缘起初见
2022 年 8 月,法国 Éditions Gallimard 在 “Blanche” 系列同时推出《Sira, le retour à Tanger》的进口法文原版与摩洛哥同步发行本。拿到手的是法国原印张,仅在封底多贴一张白色海关签章。翻开书,纸张带一点淡淡的盐味——仿佛丹吉尔港口的海风提前吹进了北京的书房。
二、“Sira” 是谁?
Sira 既是女主角的名字,也是阿拉伯语中“史诗”之意。作者 Leïla Slimani(龚古尔奖得主)与画家 Elisa Perrigueur 以此双关,讲述一个被神话与殖民史双重遗忘的女人,如何回到故乡丹吉尔,把散落的记忆重新缝合成一部私人史诗。
三、故事速写:四重时空的回旋
1930:西班牙保护时期的丹吉尔——混血少女 Sira 在麦地那与卡斯巴之间奔跑,学会用三种语言叫卖薄荷茶。
1956:独立前夜——她与法国摄影记者坠入爱河,照片成为殖民者最后的凝视。
1983:流亡巴黎——Sira 在 Goutte-d’Or 区开书店,把故乡的香料味封进二手书页。
2022:疫情后的归航——70 岁的 Sira 带着一箱子旧照片回到丹吉尔,寻找当年未寄出的信。
Slimani 用“第一人称现在时+第三人称过去时”交错,让读者像坐在一辆穿越世纪的出租车里,窗外的海始终蓝,但每一次回望都掀起不同深浅的浪。
四、语言:法语里渗进 Darija 的盐
Gallimard 原版未作任何删节,保留 Slimani 刻意为之的语言杂糅:
• 直接嵌入摩洛哥阿拉伯语:“Baraka! Ça suffit.”
• 用音译写下安达卢西亚民谣:“Ya Mamma, ya lala…”
• 长句像丹吉尔山坡,不断转折,却始终面向大海。
对于非法语母语的读者,生僻词极少,Darija 片段均可由上下文捕捉画面;阅读门槛大致在 B2,却能在节奏里听见大西洋的喘息。
五、叙事装置:把神话当“滤镜”
Slimani 的野心不仅是家族史,而是让神话成为叙事底色:
• 第一章标题 “Aïcha Qandicha” 直接借用摩洛哥女妖之名,暗示 Sira 母亲可能是“被诅咒的美人”。
• 每节前插一页铜版纸插画——由摩洛哥艺术家 Hicham Bahou 绘制的蓝白马赛克,像《一千零一夜》的碎片,被现代摄影的颗粒感重新拼贴。
• 章节末尾的“脚注”并非注释,而是 Sira 晚年写给侄女的信,把虚构与档案混为一谈——读者永远不确定哪一句是记忆、哪一句是神话。
六、主题:殖民、女性、流动身份
殖民:
西班牙军官的相机、法国记者的徕卡、美国游客的 iPhone,三代镜头对准同一面城墙,却拍出三种“东方”。
女性:
Sira 的母亲被强权觊觎,Sira 自己被爱情裹挟,Sira 的女儿则选择用镜头反击凝视——三代女性构成一条“拒绝被框住”的暗线。
流动身份:
护照、口音、餐桌上的香料,随时提醒 Sira 她是“哪里都不完全属于”的混血儿;而正是这种“裂缝”,让她得以在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之间自由切换,成为故事的“翻译者”。
七、进口原版的物质细节
• 开本:135 × 205 mm,厚 26 mm,重量 420 g,方便地铁单手阅读。
• 纸张:80 g 米色胶版,不反光;铜版插画页 115 g,像被打磨过的海玻璃。
• 封面:专色孔雀蓝+烫金 Sira 签名,触摸有浮雕感;法版无书衣,直接压纹,省去拆塑的烦恼。
• 书脊:锁线胶装,可 180° 平摊;书脊布纹与封面同色,摆上书架像一块被打磨的丹吉尔瓷砖。
• 彩蛋:版权页印有 “Imprimé en France, 08/2022, n° 31564”,与摩洛哥同批次印刷,纸张批次代码一致。
八、阅读体验:在 7 号线地铁里闻到藏红花
我用四个早高峰在地铁里读完,耳机里是 Oum 的《Tarida》,窗外是北京三环的灰。读到 Sira 在巴黎地铁 4 号线闻到一位摩洛哥老妇身上的藏红花味,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气味可以比护照更先抵达故乡。
语言节奏上,Slimani 用短句推进情节,长句铺陈气味与光影,像海浪:先退再扑。读到 70 岁的 Sira 在卡斯巴城墙下找到那封未寄出的信时,我差点坐过站。
九、横向比较
十、结语:把丹吉尔的海风折进书页
《Sira, le retour à Tanger》不是一部“摩洛哥旅游指南”,而是一次“身份考古”。Slimani 让神话、殖民史、家族史在同一座港口交汇,像潮汐把贝壳与塑料同时推上岸。进口法文原版用它的纸张、装帧、插画,把大西洋的咸味、麦地那的香料、独立夜的枪声一并封存。
读完最后一页,你会发现书名其实是一句暗语:
“Le retour” 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回家,而是把被撕碎的自己重新拼贴。
当你在深夜合上书,封面的孔雀蓝在台灯下泛出微光,那一刻你会明白:
Sira 带回丹吉尔的,不只是一箱旧照片,还有所有被时代冲散、却仍在夜里发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