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 The School for Good Mothers 好妈妈学校 反乌托邦惊悚小说 英文版 进口英语原版书籍 正版图书。
【券面额】20 元
【到手价】104.00 元
书评:进口英文版《The School for Good Mothers》——当母职成为可量化的学分,谁还敢不及格?
一、版本与装迹:一本“会扣分”的教科书
2022 年 1 月,企鹅 Random House 推出精装首刷,封面是粉蓝渐变的小学生作业纸,中央一枚红色图章——“Needs Improvement”。进口纸版沿用 UV 逆层压,手温触到封面,图章会从粉色变为警告橘,像老师打分后的余温未散。扉页附一张可撕“家长通知书”,读者姓名栏空白,却早已盖好了“留校察看”章。装帧先声夺人:翻开书页,等于签收一份“母亲成绩单”。
二、故事速写:一次走神,换来一学期“好妈妈”重修
Frida——华裔移民二代,离婚、独居,白天在出版社做版权助理,夜里靠速溶咖啡续命。
一个周四,她把孩子独自留家 2 小时 17 分,自己去办公室取文件。
邻居举报,社工介入,法院裁定:Frida 需进入“好妈妈学校”接受 一年 住校再教育。
课程表:
① 微笑曲线训练(嘴角上扬角度≥30°)
② 情绪量化(每日皮质醇≤12ng/mL)
③ 陪伴时长打卡(日有效互动≥180 分钟,且不得出现手机)
不及格者:孩子将被送往“更适宜”的领养家庭,母亲则可能被送入“反思院”。
小说用 365 天的学期倒计时,把读者推进一间“监控资本主义”的育儿全景敞视——当母爱被算法拆分,母亲是否仍是“母亲”?
三、文本肌理:温柔而锋利的“社交科幻”
Jessamine Chan 的语言干净、带轻微糖分,却像手术刀片——在“日常”与“荒诞”之间刮出毛骨悚然的界限:
“The teacher lifts my chart: Frida Liu, 2/5 for Patience, 3/5 for Enthusiasm. I want to shout: You can’t KPI love.”
——“老师举起我的评分表:耐心 2/5,热情 3/5。我想大喊:爱怎么能被 KPI!”
大量陈述句、被动语态、机构化文件体,模拟系统对私生活的殖民;偶尔冒出的第一人称内心小爆破,像被裹尸布里的心跳。读原版时,你能听见两种声线交替:一种是粉红色的“课程指南”,一种是暗红色的“母亲低语”——它们互不信任,却又不得不共用同一副喉咙。
四、主题解码:母职、种族与监控资本的三体碰撞
母职量化
学校使用“MomStar™”算法给母亲打分:亲子对视时长、声调波动、绘本词汇量……全部纳入云端模型。Frida 的华裔身份被标记为“高期待值”,系统默认她应“更擅长教育”,于是基准线比别人高 8%。——当“虎妈”刻板印象写进代码,偏见不再是偏见,而是参数。
移民困境
小说闪回 Frida 的母亲——一位早年偷渡入境的流水线女工,靠缝纫机把女儿送进大学。如今 Frida 面对社工,依旧要“证明”自己会做母亲:
她讲英文,却被要求“用中文背童谣”以示文化传承;
她做中餐,却被批评“油盐超标,不利于孩子 BMI”;
她拒绝体罚,却被记录“文化式温柔=边界模糊”。
Chan 借此质问:移民母亲是否永远站在“被考核”的乙方位置?
监控资本主义
学校由“EdenCare Group”与政府合资,数据可卖给玩具商、保险公司、地产商——“高风险母亲”周边房价自动下调 3%。母亲情绪成为商品,孩子童年是期货。科幻感不在飞船,而在会议室 PPT 里:
“We monetize care.”(我们把照护变现。)
五、进口英文版的附加价值
词汇级“窒息”
大量官僚-科技混合词:parenting compliance(育儿合规)、affection quota(情感配额)、bonding KPI(亲附指标)。先读原文,才能体会被术语支配的窒息感——每翻一页,像被 Excel 表扇一次耳光。
附录“校章”
七星文库附录 40 页“MomStar™ 技术白皮书”——作者虚构,却格式严谨到可以骗过真投资人。中译暂未收录;读原版,你才知“荒诞”可以如此接近“路演”。
口音政治
Frida 母亲的中式英语、黑人同学母亲的 AAVE、白人教师的“广播腔”,在文本里形成复调。中译统一为“标准汉语”,失色不少;英文原版则让“口音”成为权力坐标——谁的话更像“系统默认”,谁就离不及格更远。
六、阅读体感:像被老师盯着的家长群
0-100 页:愤怒——“这分明是科幻《使女的故事》+《黑镜》!”
101-200 页:窒息——每出现一次评分表,就下意识给自己育儿方式打分;
201-300 页:寒意——发现“MomStar”算法逻辑与淘宝好评、抖音完播率同源;
301-末页:空洞——Frida 做出最终选择,你却无法鼓掌,因为你知道自己可能也会签那份“自愿整改同意书”。
七、批评与缺憾
中段节奏略拖:课程-评分-反思循环密集,情绪曲线重复;
男性角色扁平:前夫与男教师几乎同一副“利己精英”面孔,沦为功能型反派;
结尾“开放式”略显仓促:作者明显留续集空间,导致主线收束不够狠。
八、适读人群 & 入手通道
新手/资深妈妈——想在“母职焦虑”里找个出口,却可能被推回入口;
职场打工人——对 KPI、OKR、数据考核过敏者;
科幻-社会派爱好者——喜欢《黑镜》《使女》《美丽新世界》;
孕期情绪不稳者——请谨慎,本书可能放大焦虑。
进口渠道:
BookDepository 免邮 £16.99,现货 3-5 天直发;国内现货商已溢价至 180 元左右,含海关税,适合“立刻想被吓到”的读者。
九、结语:把书合上,把评分表撕碎——但别急着松口气
读完《The School for Good Mothers》,你会下意识回想:
今天陪孩子几个小时?
有没有因为刷手机错过他的眼神?
上次吼他,分贝是否超标?
然后你发现——
真正恐怖的不是“MomStar”算法,
而是我们已经在心里给自己打过分。
进口英文版像一面镜子:
当你盯着镜中 KPI,
镜外的孩子也在盯着你。
愿你在还未来得及把“母亲”二字量化前,
先给自己一个无需评分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