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书籍 > 西语书籍 > 西语阅读 > 正文

牡丹亭故事 (西班牙文版) 中国经典名著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9-25 10:46:5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etogether.net   浏览次数: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 牡丹亭故事 (西班牙文版) 中国经典名著故事

  • 牡丹亭故事 (西班牙文版) 中国经典名著故事 正版图书 外语类文学阅读书籍。



    【到手价】60.00 元



    【查看更多详情】


    当牡丹在安达卢西亚盛开:西文版《牡丹亭故事》中书评


    一、姗姗来迟的“第一次”

    2017 年之前,西班牙语世界只有零星节译;直到格拉纳达大学汉学家阿莉西亚·雷林克(Alicia Relinque Eleta)历时五年完成全译,并由中国五洲传播出版社与西班牙 Trota 社同步推出《El Pabellón de las Peonías》(牡丹亭),这部被博尔赫斯称为“东方《神曲》”的 55 出巨制才首次以完整面貌登陆西语图书市场。2018 年的“故事版”(La historia del Pabellón de las Peonías)在完整译本基础上再做“瘦身”,保留 12 章叙事主干,面向中学与大众读者,成为今日书评的主角。


    二、故事重构:把“戏”译成“小说”

    编译者采用“章回体小说”外壳:

    1. 以“游园惊梦—写真魂游—回生—完婚—金兵—廷辩—团圆”七段作骨架,删去《劝农》《虏谍》等过场;

    2. 将唱段改为第一人称心理独白,既保留“情至”宣言,又避免西语读者对“曲牌”节奏的陌生;

    3. 每章末附“杜丽娘日记”一页,以女性视角补叙情感缺口,与现代西语小说的“多声部”传统接轨。

      结果是:情节更线性,人物更聚焦,但“戏剧张力”被稀释,原属“场上之曲”的即时冲击转成了“案头之书”的绵长相思。


    三、语言策略:让韵脚在另一种节奏里开花

    雷林克在访谈中直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唱词必须有心跳。” 西语属音节等时语言,无法照搬平仄,她便用“重音+头韵”补救:

    • 原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译为:“¡Todo florido, todo olvidado! / ¡Qué pena, qué desgarrada belleza!”

      “florido/olvidado” 与 “pena/desgarrada” 各自形成内韵与头韵,读之仍有一唱三叹的跌宕。

    • 对典故采取“分层注释”:页脚给“长安”“科举”极简释义,书末附 35 页“文化小词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课堂与自学两相宜。


    四、文化转译:把“后花园”搬进“阿尔罕布拉”

    西语世界缺少“闺阁”概念,却有强烈的“庭院文化”。译者将丽娘的“后花园”比作格拉纳达的“诗人花园”(Carmen de los Mártires),让西方读者瞬间可感:

    “El jardón cercado es su Alhambra privada, donde el agua corre sin tocar la calle.”

    (“这围合的花园是她私人的阿尔罕布拉,水流过,却不触及街道。”)

    “阿尔罕布拉”一词自带东方主义浪漫滤镜,使丽娘的“春困”不再是遥远帝国的闺怨,而成了普世青春的觉醒。


    五、插画与装帧:让色彩替台词补位

    故事版采用 16 帧全彩插画,邀请塞维利亚画家 Carmen Ropero 以“新穆德哈尔”风格手绘:

    • 杜丽娘着明代比甲,背景却是伊斯兰拱廊;

    • 柳梦梅插宫花、披红袍,色调对标西班牙旧式“斗牛士披风”。

      视觉的“混血型”恰好呼应文本的“跨文化”,让第一次接触中国戏曲的读者有“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六、阅读反馈与课堂测试

    据马拉加大学东亚系 2022 年课堂问卷(样本 47 人):

    • 85% 学生认为“爱情故事”最易入口;

    • 63% 对“魂游回生”感到新奇,但丁《神曲》与塞万提斯《林高奈特》都有“游魂”母题,降低了文化折扣;

    • 仅 28% 能察觉到“廷辩”出里对晚明士风的讽刺——说明政治维度在“故事版”中仍显稀薄。


    七、不足与讨论

    • 唱段音乐性削弱:西语虽造出新韵,但“曲牌”名(《皂罗袍》《山桃红》)一律省译,对中国戏曲音乐体系感兴趣的读者将失去线索。

    • 女性视角增益亦有限:新增“丽娘日记”仍由编译者代笔,文风与正本差异不大,未能形成真正的“对抗叙事”。

    • 缺少舞台附录:若能附上演出的脸谱、乐队位置图,可弥补“去剧场化”带来的感官损失。


    八、结语:让牡丹在另一种土壤继续盛开

    西文版《牡丹亭故事》并非简单的“压缩饼干”,而是一场有温度的“再栽培养植”——它剪去冗枝,把“情至”观念嫁接到西语的“浪漫主义”根茎上,让五百年前的东方少女,在安达卢西亚的月光下重新苏醒。

    当你读到丽娘低语:

    “Porque el amor puede, y debe, vencer a la muerte.”

    (“因为爱能够,也必须战胜死亡。”)

    你会意识到,语言、宗教与时代的藩篱,在一句朴素的“情至”面前,原来都可以如此轻盈。

    评分:8.4/10

    (减分主要来自音乐性与政治维度的损耗;但作为西语世界的第一朵“移植牡丹”,其文化嫁接术已堪称精彩。)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