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正版速发 上海的韩国文化地图(韩文版) 孙科志, 金光载 著, 金光载译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 上海锦绣文。
【到手价】47.60 元
《上海的韩国文化地图》
孙科志 · 金光载 著;金光载 译
简体中文书评
一、翻开地图,先闻到泡菜香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读”完的书,而是“走”完的书。两位作者——复旦历史系孙科志、韩籍学者金光载——把上海折叠成一张1:20000的“可食用文化剖面图”: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到“虹泉路烤肉店”,从“圣约翰大学旧址的韩国流亡生宿舍”到“闵行韩国国际学校家长义卖会”,时空被压缩成一条可散步、可咀嚼、可打卡的动线。翻开目录,像先把脚尖伸进1930年代的法租界,再一路窜到2023年的首尔夜市,泡菜味隔着纸面飘出来。
二、内容架构:三层“地图”叠加
历史地图(1894-1945)
韩国独立运动流亡史、临时政府要员在上海的“日常足迹”,配1920年代测绘局底图,首次标注了“马浪路临时政府→金神父路→霞飞路”这一“流亡上班路线”。
生活地图(1992-2020)
用GIS热力点呈现“虹泉路-龙柏-古北”韩国族裔聚落演变:1992年仅307人,2010年破2万,2020年达4.7万——上海因此成为北京之外大陆第二大韩裔聚居城。
情感地图(2021-2023 田野访谈)
100份口述史穿插其间:有1997年携泡菜坛子闯浦东的“老韩社长”,也有在B站做韩料测评的“00后上海土著韩语UP主”。作者把“地图”升级成“地情”,让统计数字长出体温。
三、方法论:把“文化研究”做成“城市考古”
步行民族志:两条核心路线(“虹口-黄浦”近代线、“闵行-长宁”当代线)共18 km,作者带着GPS+录音笔徒步重走,边走边测“泡菜味浓度”——其实是空气里大蒜+辣椒粉挥发物ppm,数据附在书末彩蛋。
多语言互证:韩文档案、日文宪兵队记录、法租界公董局档案、中文居委会台账四语对照,注释页边给出“词汇对照条”,读者可直接当小词典用。
地图可视化:全书62张手绘/遥感/旧地图叠印,采用“硫酸纸半透页”工艺,翻页瞬间完成时空转场,纸质书做出了GIS的“图层开关”效果。
四、亮点与惊喜
首次披露“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的17处隐藏据点:包括今天已改造成网红咖啡馆的“西康路559弄”,读者可扫码看360°内景。
虹泉路“泡菜指数”:作者统计了2010-2022年韩国超市数量、白菜进货量、韩国航班班次,发现“泡菜批发价↑=韩企在沪投资↑”的奇妙同步。
“韩语地名口误”小考:韩国老人把“虹泉路”叫成“Hongcheon路”(江原道地名),把“古北”叫成“Gubeok”(韩语‘龟腹’),折射移民对故乡的拓扑投射。
双语排版:左页中文、右页韩文,可对照读,也可撕下来当“韩汉互译速记卡”——书脊采用裸背锁线,一撕即得,编辑显然鼓励“破坏性使用”。
五、争议与留白
空间失衡:全书70%篇幅聚焦闵行-长宁,对浦东、嘉定、松江的韩国社区着墨较少;官方宣称“上海文化地图”,实则更像“浦西西南片区地图”。
口述史伦理:部分受访者用韩语讲述“签证逾期”经历,中文版却未出现任何敏感词,韩文版则保留原声——“双语互文”意外成了“自我审查”样本。
性别视角:受访对象73%为男性企业家、留学生,韩国全职妈妈、中韩跨国婚姻配偶的声音只出现在脚注,略显单薄。
六、阅读指南——三种“打开方式”
城市walk:带上书,走“虹口老码头→外白渡桥→淮海中路→虹泉路”路线,全程13 km,一路有二维码音频导览,边走边听韩国老歌《夜上海的김상우》。
桌面GIS:把书末附的shapefile导进ArcGIS,叠加2023年大众点评“韩国料理”热力图,可直观看到“泡菜溢价”——虹泉路人均150元,古北人均220元。
语言学习:利用双语页做“视译”练习,一章读完,旅游韩语+近代史词汇双丰收,比刷剧快。
七、结语:地图完结,城市未完
《上海的韩国文化地图》最动人的,是它没有“结案”。两位作者在跋里写:“我们把地图画到2023年4月30日,但下一处韩国临时政府旧址,也许就在你路过的拆迁工地。”
合上书,你会想重新走一次武康路,看看墙角是否还留着“大韩独立”的粉笔字;或者下班去虹泉路吃烤肉,听隔壁桌大叔把“阿拉”说成“아라”。地图收边,城市继续生长——这正是都市民族志最迷人的“未完成感”。
如果你厌倦了把上海简称为“魔都”,如果你想在梧桐叶背后摸到一条流亡者的脉搏,请把这本书塞进背包。
它不会让你“读懂”上海,但会让你“闻懂”上海——空气里飘着的,是黄浦江的风,也是泡菜发酵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