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正版图书 中国神话传说 (法文版) 陈连山 译者:陈媛 9787508520278 五洲传播书籍 杂志报纸外语 语言文字 外语语系。
【到手价】51.30 元
书评:法文版《中国神话传说》——当“盘古开天”遇上高卢语境,一次跨文化的微妙冒险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术著作被翻译成外语,进入西方主流知识界。陈连山教授的《中国神话传说》法文版(Mythes et légendes de la Chine ancienne,Tr. par Brigitte Duzan, Éditions You-Feng, 2023)便是其中一例。这本书并非通俗故事集,而是一部结构严谨、理论明晰的神话学专著。它的法译本出版,不仅是一次语言的转换,更是一场文化语境的迁移。
一、内容概述:从“神话”到“传说”的理论谱系
陈连山在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上古神话的源流,区分了“神话”与“传说”的概念边界,强调前者具有神圣性、仪式性,而后者更接近历史化叙事。他以盘古、女娲、伏羲、黄帝、蚩尤等为核心,分析了这些神话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政治、宗教、哲学所利用和重塑。
法文译本保留了这一理论框架,并通过大量脚注和术语表,帮助法语读者理解“天命”“德”“气”等难以直译的概念。译者Brigitte Duzan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曾翻译《山海经》《搜神记》,对中国神话体系有深入研究。她的译文准确、克制,避免了法语中常见的浪漫化修辞,使文本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
二、跨文化语境下的“神话翻译”难题
本书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它如何处理中国神话中的“非西方性”。例如:
“盘古”是否等同于“创世神”?
法语中“dieu créateur”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而盘古并非全知全能的造物主。译者在导言中特意指出,盘古更应被视为“宇宙生成的象征性身体”,而非“God”。
“女娲造人”与“夏娃”的潜在混淆
法语读者容易将女娲与圣经中的夏娃类比,进而引入“原罪”与“母性救赎”的叙事。译者在脚注中明确指出,女娲造人并非“堕落—救赎”结构,而是“补天—济世”的循环伦理,避免了基督教框架的误读。
“黄帝大战蚩尤”是否等于“善与恶”?
陈连山指出,黄帝与蚩尤的对立并非道德二元论,而是部落联盟与农耕秩序的象征。译者在翻译“蚩尤”时,刻意避免使用“démon”或“monstre”,而保留其专有名词“Chi You”,并辅以文化注释,防止将其简化为“反派”。
这些细节体现了译者的文化敏感性,也反映了中国神话在法语语境中“去西方化”的努力。
三、法文版的独特价值:不仅是“翻译”,更是“引介”
与英文版相比,法文版更注重“文化语境的再建构”。法国知识界对“结构主义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有深厚传统,译者在导言中特意将中国神话纳入这一框架,指出:
“女娲补天”并非孤立故事,而是“宇宙裂缝—女性修复—秩序重建”这一深层结构的变体,与南美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缝合天空”具有同构性。
这种比较并非牵强附会,而是为法语读者提供了一种“可理解的他者”路径,使中国神话不再是“异国情调”的猎奇对象,而是世界神话体系中的平等对话者。
此外,法文版还收录了陈连山对“神话现代性”的最新思考,指出当代中国电影、网络文学、手游如何重新激活上古神话(如《哪吒》《姜子牙》《王者荣耀》),并强调“神话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未来的资源”。这一部分在英文版中并未出现,可视为法文版的“独家加餐”。
四、不足之处:理论深度与可读性的张力
尽管法文版在学术上近乎无可挑剔,但其“理论密度”也可能成为普通读者的门槛。例如:
术语堆叠:如“宇宙生成论”“神圣-世俗二分”“神话历史化”等概念频繁出现,对没有宗教学或人类学背景的读者而言,阅读节奏容易被打断。
叙事弱化:书中对神话故事的复述极为简洁,往往只有短短几行,便迅速转入分析。这种“去叙事化”风格,可能会让期待“故事会”的读者失望。
插图缺失:法文版未配任何图像资料,对于涉及“饕餮纹”“伏羲女娲交尾图”等视觉符号的分析,读者只能自行搜索,影响了理解的直观性。
五、结语:一次“去东方主义”的尝试
法文版《中国神话传说》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拒绝将中国古代神话“异域化”或“神秘化”,而是将其置于全球神话学的对话框架中,既保持中国语境的独特性,又提供跨文化的可比性。
陈连山的理论视野与译者的文化敏感相结合,使这本书不仅是中国神话的“输出”,更是一次“去东方主义”的实践。它告诉法语读者:中国神话不是“古老的东方智慧”,也不是“原始的民间想象”,而是一种与希腊、北欧、印度神话同样复杂、同样现代的思维体系。
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阅读这部法译本的过程,也是一次“反观自身”的旅程——当我们熟悉的盘古、女娲、黄帝被翻译成“Pan Gu”“Nü Wa”“Huang Di”,并辅以人类学注释时,我们才得以意识到:这些“理所当然”的神话,其实远非“自然”,而是被历史、政治、语言不断塑造的“文化工程”。
推荐人群:
对中国神话感兴趣的法语学习者
从事比较文学、神话学、人类学研究的学者
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的出版与翻译从业者
不建议人群:
寻找“故事会”式通俗神话读本的休闲读者
对理论术语过敏的“纯叙事党”
一句话总结:
这不是一本“讲神话”的书,而是一本“讲神话如何被讲”的书——当它被翻译成法语,中国神话不仅跨越了语言,更跨越了被凝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