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法文版】在法国人家寄宿一年的生活 Une année chez les français 法文原版 Fouad Laroui 现当代文学 正版图书【中商原版】。
【到手价】94.00 元
把“法国人”带回家——进口法文版《Une année chez les français》中译评
一、版本与入手理由
我这套是2019年Gallimard Folio版口袋本(ISBN 9782072859334),法国亚马逊直邮,到手价14€+运费约¥150,比国内影印PDF多了:
原版淡黄色轻型纸+可摊平锁线,通勤地铁单手也可阅读
封面采用1970年代课堂木刻插画,与小说年代暗暗呼应
封底保留Folio“警句”——« Un livre est un appartement qu’on emporte partout »——纸质党的浪漫一击
若你只想了解情节,中文二手资料足够;但若想体验“法语课堂”的语言层次与笑点,法文原版仍是唯一入口。
二、故事速写:一次“逆向”文化冲击
1969年7月,美国人登月;9月,小摩洛哥人Medhi Khatib也“登月”——他带着两只火鸡、一只破行李箱,获准进入卡萨布兰卡法国中学Lyautey寄宿。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记录六年级(la sixième)这一年他所尝到的“文化伽里略”:
食堂的“hachis Parmentier”被当成神秘暗号
金发同学喝葡萄酒像喝汽水,而穆斯林男孩只能眼巴巴
熄灯后宿舍的《丁丁历险记》走私市场
圣诞节被同学邀请回家,发现“法国妈妈”也会做黑暗料理
情节看似轻喜剧,却在学期末悄然反转:Medhi开始帮法国同学写作业、代写情书——殖民话语的“中心/边缘”被童年视角轻轻颠倒。
三、语言层:三层法语,一把幽默
标准课堂法语——老师、课本、布告栏
摩洛哥方言碎片——门房、母亲、街头小贩,作者用斜体标出,形成“语音阴影”
文学引用夹层——孩子把《拉封丹》《格里佛游记》背得滚瓜烂熟,却让巴黎同学目瞪口呆
原版最精彩的是“同音误读”梗:
« Oh, tu viens de Bénie-Mellal ? C’est là-bas qu’on fait les melons, non ? »
« Non, c’est pas les melons, c’est les Mellal ! »
中文只能注脚解释,法语里却同时触发“melon/地名/口音”三重笑点,阅读时像踩到语言地雷,噼啪作响。
四、主题再思:当“他者”就是镜子
评论常把小说归入“后殖民成长叙事”,但Laroui拒绝悲情:
没有体罚、没有露骨歧视,更多的是“好意里的盲区”——老师夸他“法语说得比法国人好”,潜台词仍是“外来者”
主人公发现:自己背诵的《塞维涅夫人》比老师还熟,却分不清“奶酪刀/黄油刀”——知识掌握与文化习性之间出现裂隙
最终Medhi意识到:所谓“法国人”也只是一群在异国土地上努力维持仪式的小群体,他们同样孤独
于是“Une année chez les Français”成了一次双向民族志:法国人被孩子目光“他者化”,而Medhi也在镜中重新拼合自我——“je suis moi et l’autre”。
五、阅读体验:像翻一本童年手账
每章以月份小标题推进,节奏像《小尼古拉》+《小王子》
大量括号旁白与自问自答,阅读时仿佛听到小孩在耳边叽叽喳喳
作者偶尔插入成年叙述者的“后见之明”,却用引号区别,让时间折叠成幽默
法文难度≈B1-B2:动词多用简单过去时(passé simple),但词汇日常,适合法语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当“第一本原版小说”。
六、谁值得买/谁可绕行
推荐入手:
法语学习者,想找“有趣+可读+文化信息量”兼具的原版
比较文学/后殖民方向,需要“摩洛哥视角”文本
纸质党,喜欢Folio口袋本手感与排版
可绕行:
只想看“情节大纲”——笑点和语言游戏占全书 60%,情节性弱
对法国教育史、1960 年代北非背景零兴趣,会错过大量梗
七、结语:把书放回书架,把“他者”留在心里
合上书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进省城寄宿中学的场景:听不懂同学说的“网络热词”,分不清食堂窗口的“刀削/拉面”。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法国人家里住一年”,只是“法国”换了个名字——省城、北上广、国际学校、大厂……
《Une année chez les Français》最动人的,不是让你同情“边缘男孩”,而是提醒你:当你成为别人眼里的“法国人”时,请记得当年那个拎着火鸡、手足无措的 Medhi。把这本书留在书架,就是留下一把自我反照的镜子——每一次搬家、换工作、进入新圈子,翻开任何一页,仍能闻到 1969 年卡萨布兰卡的风尘与奶酪味,然后轻轻告诉自己:
“Ne fais pas aux autres ce que tu n’aurais pas voulu qu’on te fasse chez les Franç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