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官方正版】英语词汇学教程 张维友 第四版 第4版 外语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现货出版社直发。
【到手价】26.90 元
《英语词汇学教程》张维友 第四版 书评
——“词”海远航者的罗盘与压舱石
一、为什么“又”出第四版?
国内英语词汇学教材十多种,但能把“学术深度—教学友好—本土需求”三者兼顾的,张维友版几乎是“独苗”。第四版距第三版已整整八年,新增内容不是“补丁式”增补,而是对“大数据时代词汇研究范式”的系统性回应:
语料方面:全书 60% 的例证替换为 COCA、NOW、BNC2014 等 10 亿词级新语料,彻底告别“ textbook example ”的塑料味。
理论方面:新增“构式词法学”“词汇复杂度指标”“生态词汇学”三节,把 Sinclair 的扩展意义单位、Ellis 的输入频率效应以及世界英语变异研究打包引介,让本科生也能“一眼望到学术前沿”。
思政与本土案例:单列“中国英语词汇”一章,从 dim sum 到 common prosperity,用 30 余个新词验证“中国故事”的词汇化路径,既呼应课程思政,也填补了以往教材“只谈英美、不谈中国”的空白。
二、结构鸟瞰:5 编 16 章的“螺旋式”布局
编次仍保持“理论—内核—外部—习得—研究”五级递进,但第四版把“词汇测量与工具”独立成编,形成“方法—理论—实践”的闭环:
① 理论编:把“词”是什么的哲学争议浓缩为 12 页“最小自由形式”+“可列举性”双标准,课堂 10 分钟可讲完,却留出了课后 20 篇经典文献供“刷怪升级”。
② 内核编:形态、语义、语用三章不再是“三明治”式并列,而是用“接口”视角串珠:形态-音系接口(音位限制词缀排序)、形态-句法接口(轻动词假设)、形态-语用接口(社会后缀 -ie 的亲密化)。一条暗线把传统“形态学”升级为“跨模块”研究。
③ 外部编:借“词汇扩散曲线”把社会语言学的“变体—变化”嵌入课堂,用 2020 年后 TikTok 热词做样本,学生可亲手复现 Labov 的 S 曲线。
④ 习得编:首次引入 R 代码包(vocabgrowth, vocabsize)让“词汇广度测算”不再是“黑箱”,附赠 5 组可重复实验的 Swadesh list 数据,实现“用数据写作业”。
⑤ 研究编:从选题、建库到统计,给出“一条龙”模板。作者公开自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 IRB 申请样本,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降维”福利。
三、写作与教学法亮点
“微→宏”双栏设计:左侧 1/3 页为“微案例”(一条语料+一个问题),右侧 2/3 页展开“宏讨论”。教师可先用左栏 2 分钟“破冰”,再决定是否深入右栏理论,解决“课时不够”的痛点。
二维码即席数据:每章末尾附 3 个二维码,直链作者自建语料库(已预分词、POS、lemmatized),学生手机扫码即可复制数据跑 Python,实现“翻转课堂”。
“错误画廊”:收录 200 条真实词汇论文审稿意见,把“中式英语配价错误”“义项划分过细”等高频退稿理由匿名展示,堪称“避雷图鉴”,研究生读后直言“膝盖中箭”。
四、批判视角:仍有提升空间
理论“偏盎格鲁中心”:虽新增“中国英语”一章,但非洲、南亚外层英语变体仍着墨过少,例证多为“借词”,缺少“结构型创新”(如新加坡英语 already 的体标记用法)。
统计深度“点到为止”:对多层线性模型(HLM)在词汇增长研究中的应用仅列结论,未给出公式推导,硕博读者需另觅专书。
纸质排版“信息过载”:双栏+二维码+侧边注导致部分页面留白不足,手机扫码时容易“扫到下一行”。若出第五版,建议采用“电子拓展页”(e-page)策略,把代码、长表移到线上,还纸质书以“可读性”。
五、适用人群与使用建议
• 本科高阶:可作为“英语词汇学”三学分课程主教材,教师精选 8 章即可覆盖 48 学时;二维码实验适配翻转课堂。
• 硕士研一:适合“研究设计”和“应用语言学统计”两门课的衔接读物,用书中模板可在 4 周内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 一线教师:书末“词汇教学微技能” 20 招(如“词块切分手势法”“语义韵角色扮演”)可直接搬进课堂,解决“知道概念却不会教”的尴尬。
• 自学者:配套 MOOC(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词汇学导论》)已同步更新至第四版,视频—教材—语料库“三位一体”,可完成“零起点到独立跑数据”的进阶。
六、结语:一本教材的“生命周期”
教材不是“知识化石”,而是学科共同体的“迭代引擎”。张维友第四版把“词汇学”从“背词根+讲典故”的传统印象,推向“可计算、可验证、可跨文化”的新大陆。它既提供“罗盘”(理论模型),也给出“压舱石”(本土数据),让不同航速的学习者都能在自己的航道里“词”海远航。
如果你只想找一本“考前背背词缀”的速成手册,请绕道;若你准备把“词汇”当作窥视语言系统、社会文化与人类认知的钥匙,那么翻开这本书——下一趟学术季风,正从第 1 章“Wordhood: A Working Definition”悄然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