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双11超级红包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书籍 > 英语书籍 > 英语阅读 > 正文

证言 The Testaments 英文原版小说 Margaret Atwood

发布时间: 2025-10-25 11:58:13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etogether.net   浏览次数: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 证言 The Testaments 英文原版小说 Margaret Atwood

  • 证言 The Testaments 英文原版小说 使女的故事续集 美剧原著 反乌托邦小说 进口原版英语书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



    【到手价】63.70 元



    【查看更多详情】



    压迫的回声,自由的证言: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证言》

    “亲爱的读者,你们曾多次向我提问,关于基列国及其内部运作的细节……这些疑问都成了这本书的灵感来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三十四年后,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终于为《使女的故事》写下续篇《证言》(The Testaments)。小说于2019年9月问世,旋即斩获布克奖,成为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文化事件之一。简体中文版面世以来,亦在中文世界掀起广泛讨论。本文试图从文本、语境与阅读体验三个维度,剖析这部作品为何能在“乌托邦/反乌托邦”传统与当下现实之间,发出如此清脆而凌厉的裂帛之声。


    一、叙事:三重声部的“口述史”

    • 《证言》最醒目的叙事策略,是将镜头从使女奥芙弗雷德的单视角独白,拓展为三位女性的交叉证词:身处权力高位的丽迪亚嬷嬷、在基列长大的少女艾格尼丝,以及成长于加拿大自由社会的黛西。她们的身份覆盖了加害者、受害者与旁观者三种光谱,时间线则统摄了“前基列—基列全盛—基列崩坏”三阶段。多声部结构不仅补全了前作留白,也让“口述史”这一形式本身成为主题:在极权机器里,谁有资格讲述?谁的记忆能被存档?当“证言”被钉在历史的审判席上,它究竟是指证,还是自我辩护?

    • 丽迪亚嬷嬷的章节最具撕裂感。她曾是法官,却在政变后被囚体育场,最终“投诚”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阿特伍德并未简单将其脸谱化,而是让她在“忏悔录”与“功过簿”之间不断滑移:她拯救过少女,也签署过处决;她暗中搜集高层罪证,却同样享受特权带来的旧书与红酒。那句“只有死人才能有雕像,但我还健在时就被塑成了雕像”成为全书最阴冷的自嘲——极权社会不仅榨取生命,更提前榨取了叙事权。

    • 艾格尼丝与黛西则构成镜像:前者在规训中长大,被教育“女人的大脑比男人小,读书只会头昏”;后者在自由社会做“问题少女”,却因缘际会成为抵抗组织送往基列的“包裹”。两条成长曲线交汇的一刻,阿特伍德完成了对“启蒙”母题的复写:阅读与书写如何成为夺回身体的先决条件;知识如何像病毒一样,在看似密闭的系统中撕开裂缝。


    二、主题:当“子宫”不再只是隐喻

    • 《使女的故事》把女性身体物化为“行走的子宫”,《证言》则进一步追问:如果生育率危机暂缓,基列还靠什么维系统治?答案之一是“自我复制”——把女性驱入同谋者的行列。维达拉嬷嬷、海伦娜嬷嬷,乃至一批批“贞女军”,她们加诸同伴的枷锁往往比男性更残酷。阿特伍德借此提示:压迫若想让自身长久,必须让被压迫者参与循环。

    • 然而,小说并未陷入“女性皆苦”的悲情叙事,而是凸显“行动”的可能。丽迪亚暗地搜集罪证、艾格尼丝与黛西联手偷渡芯片、加拿大校园里的“五月天”组织策划营救……正如书中那句被反复传抄的台词:“自由是一种重负,需要练习才能承担。”——它首先意味着选择的风险,其次才是胜利的甜美。


    三、语言:冷峻与反讽的“阿特伍德式”配方

    • 熟悉阿特伍德的读者,会一眼认出她标志性的“冷静手术刀”笔法:精准、克制、暗嵌反讽。当艾格尼丝第一次被嬷嬷们恐吓“读书过多会导致子宫下垂”时,叙述者并未正面驳斥,只淡淡补上一句:“我点点头,假装相信她们说的,因为假装相信能让疼痛轻一点。”轻描淡写间,规训的荒诞与少女的求生本能一并显影。

    • 此外,阿特伍德喜欢在章节标题与引语里埋伏“互文彩蛋”。例如丽迪亚手稿的起始页引用《公祷书》:“随从异端的,必同受异端之刑。”看似自我告解,实则暗示她将用“异端”方式颠覆基列。此类“文本套文本”的游戏,让小说获得一种“未来考古学”的质感:我们正在阅读的,是被2197年某场学术会议翻阅的史料;而读者本人,亦成为考据链条上的共谋者。


    四、现实回声:从“特朗普时代”到“塔利班归来”

    • 《证言》出版当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以血红色标题质问:“这是否是我们的未来?”阿特伍德在多次访谈中承认,2016年特朗普当选、极端保守法案频出,是她提笔的直接动因。但小说真正令人不寒而栗之处,在于它把“美国—基列”的裂缝写成“此地—彼处”的倒影:当女性被迫佩戴统一服饰、当宗教条文被写进民法、当身体自主成为公共表决议题——读者很难不联想到现实里正在发生的种种。

    • 2021年8月,塔利班重新掌控阿富汗,女性被限制上学、就业与独自出行。新闻照片里,一身天蓝罩袍的阿富汗少女面对镜头沉默不语,那一刻,“使女”红袍与“嬷嬷”褐衣仿佛同时闪现。阿特伍德用推特转发相关报道,并附言:“这不是小说,这是证言。”现实与虚构的互文,让小说超越了“预言”或“寓言”,成为一面悬挂在人类文明上方的镜子:任何社会在特定条件下,都可能滑向基列的边缘。


    五、阅读体验:快感与缺憾并存

    • 从故事层面看,《证言》比《使女的故事》更“好看”:节奏紧凑,悬念迭起,结局几乎以“谍战片”方式收束。豆瓣短评里,一条高赞写道:“像追美剧一样停不下来。”但亦有人批评其“过于工整”“失去前作留白之美”。确实,当所有线索被妥帖收拢、三位主角几乎“全员善终”时,那种“世界永远比你想象的坏”的混沌感被削弱了。

    • 然而,这种“圆满”或许正是阿特伍德对读者的温柔:在充斥坏消息的世纪,她愿意赋予抵抗者一次可见的胜利,让“证言”不只是血泪的控诉,也是一份可供传递的作战地图。毕竟,小说结束于学术会议上的掌声——历史学者为基列覆灭而鼓掌,但读者清楚,掌声之外,新的权力游戏已在酝酿。极权可能改头换面,而抵抗亦会更新迭代。


    六、写在最后:把阅读变成“证言”的一部分

    阿特伍德曾说:“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让读者绝望,而是提醒他们保持警惕。”《证言》提供的并非廉价慰藉,而是一种“预备式”想象:当自由被逐步蚕食,我们能否像丽迪亚一样在夹缝里记录,像艾格尼丝一样学会阅读,像黛西一样在关键时刻把U盘藏进布娃娃?

    阅读本身,或许就是写下“证言”的第一步。每翻过一页,我们便与书中人共享同一段记忆;每一次讨论、转发、撰写书评,都是在为尚未发生的黑暗存档。正如小说结尾那句平静而笃定的告白:

    • “故事尚未结束。故事永不结束。”

    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的见证者,也成为故事的续写者。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