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书籍 > 英语书籍 > 英语阅读 > 正文

英文原版 We 我们 反乌托邦代表作之一

发布时间: 2025-10-15 17:08:53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etogether.net   浏览次数: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 英文原版 We 我们 反乌托邦代表作之一

  • 英文原版 We 我们 反乌托邦代表作之一 Black Classics 日记体反乌托邦讽刺小说 企鹅经典文学小说书籍。



    【到手价】65.00 元



    【查看更多详情】



    把“我们”拆成碎片——进口英文版《We》Black Classics 中译评


    一、版本入手:一本自带“编号”封面的禁书

    我这套是Penguin Black Classics 2007年硬壳重印本(ISBN 9780140185850),英亚直邮到手£9.99。

    • 封面:纯白底+镂空数字“D-503”,不同角度会显出“I-330”剪影——暗示极权与反抗的叠影

    • 纸张:75g cream wove,微黄不反光,像旧式账簿,呼应文本“数学日志”体裁

    • 附录:1924年俄文首版删节对照表+扎米亚京致斯大林的未寄出信件影印,真·反乌托邦文献控狂喜

    若只想看情节,网络简体译本足够;但若想体验“语言被数字切割”的冷酷,英文版是唯一的桥梁——中文转译再温柔,也难免把“号码感”磨平。


    二、故事速写:当数学遇见欲望

    公元2600年,单一国(One State)由“造福者”统治,全民以号码命名,穿制服,住透明玻璃房,性生活凭粉色配给券。

    主人公D-503是“积分号”飞船首席工程师,奉命记录飞行日志,却遭遇女性号码I-330——她抽烟、喝酒、当众脱制服,更可怕的是:她算错对数表。

    三段式坠落:

    • 逻辑裂缝:D被“错误”吸引,开始私自使用第一人称单数“I”

    • 身体裂缝:I-330带他穿越“绿墙”见到“野人”,发现人类仍拥有毛发、体味、自由交配

    • 语言裂缝:日志不再用“我们”,出现“我的”“我爱你”——思想警察立即嗅到语法异常

    最终,D被实行“伟大手术”切除幻想中枢,站在行刑台观看I-330被真空处决,却“感到一种近乎幸福的宁静”。小说在此戛然而止,像被谁拔掉电源的扩音器。


    三、语言层:数字、公式与破碎时态

    英文译者为Natasha Randall,采用以下策略:

    • 保留大量数学符号:

      “√(-1) = I”——虚数单位直接=第一人称,理科梗无需注释即双关

    • 时态错位:

      日志体裁用一般现在时记录过去,造成“事情正在发生”的直播感;当D情绪失控,突然插入过去进行时,像镜头抖动

    • 删冠词、拆句子:

      “Saw sky. Not our sky.”

      中文只能补回“我看到了天空”,英文版让“Saw sky”悬在空中,读者自己踩空

    原版每页都有被红笔划掉的单词(排版模拟手写删改),象征“思想审查”——中译本因技术限制无法呈现,阅读惊悚度-20%。


    四、主题再思:1921年写出的2024年

    • 透明=安全

      玻璃公寓、公开餐桌、实时日程表——一百年后叫“共享定位+朋友圈打卡”。

    • 算法=道德

      “任何超出二乘二的东西都是罪恶。”——今日版本:大数据算出“最优择偶/职业/保费”,偏差=异常=需要被矫正。

    • 语法=思想

      当D说出“I love”,警察第一次露出微笑:“你病了,病名叫做‘灵魂’。”——语言不再反映现实,而是生产现实;说错代词=犯罪预告。

    • 幸福=自由?

      One State口号:

      “Nobody is one, but one of everyone.”

      听起来像“集体自由”,最终却是“自由被集体平均”。

      扎米亚京在1921年内战饥荒中写出此书,却精准预言了百年后的“社交评分、实名网络、AI择偶”——《1984》是政治寓言,《美丽新世界》是消费寓言,《We》是语言寓言:当“我”被语法删除,极权就完成了。


    五、阅读体验:像用算盘打弹幕

    • 章节=“日志条”,每页顶部标注“第N条记录”,读者被迫跟着“打卡”

    • 页码用“-”代替阿拉伯数字,像被官方涂改——翻到第-页时,你会下意识数错,体验“号码失序”

    • 中英双语对照段:英文用“I”,下一行俄文手写用“Мы”,视觉层面即“我”被“我们”挤压

    • 我第一次在地铁读到“√(-1) = I”时,突然感到耳机里的降噪反被文本降噪——外界声音消失,只剩数字在视网膜跳动。


    六、谁值得买/谁可绕行

    • 推荐入手:

      反乌托邦/政治哲学爱好者,想追溯《1984》《美丽新世界”的“共同祖父”

      语言控/翻译控,想观察“理科隐喻+破碎语法”如何被英语重建

      科幻写作者,需要一本“用数学写情欲”的文本教材

    • 可绕行:

      期待传统情节高潮——本书用“逻辑崩塌”代替戏剧性

      对数学/物理符号过敏,看到√、∫、∞会生理性头痛


    七、结语:把书合上,把“I”留给自己

    读完最后一页,我下意识想写点东西,却差点在日记本写下“Entry No. final”——

    原来,语言才是最温柔的手术刀,它先让你习惯用“我们”思考,再帮你切除“我”。

    把《We》放回书架,封面的镂空数字仍在晃动,像一枚未关机的摄像头。

    提醒自己:

    • 真正的“绿墙”不在城外,而在语法里;

    • 当你还能毫不犹豫地说“I”,

    • 极权就尚未完成。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