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正版 英语文学导论 曾艳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学书籍 畅想畅销书 外语文学类图书。
【到手价】43.50 元
《英语文学导论》:让“文学史”成为“问题史”的一次重写
一、图书档案
书名:《英语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主编:曾艳钰(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5月第1版
页数:416;配套数字资源:章节微课42段、思维导图8幅、试题库1200题
定位:英语专业必修“文学导论”课、考研英美文学基础、跨学科通识人文教材
二、内容框架:一条“问题意识”驱动的时空走廊
全书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编,每编先给出“核心问题”,再按时间轴展开文本与理论,形成“史—选—评—思”四环:
诗歌编:从《贝奥武夫》头韵到Motion的“新叙事诗”,问题线索——“节奏如何建构共同体情感?”
小说编:从18世纪写实到21世纪气候小说,问题线索——“虚构如何回应现代性危机?”
戏剧编:从神秘剧到沉浸式剧场,问题线索——“舞台如何再现/重构真实?”
散文编:从培根《随笔》到Zadie Smith评论,问题线索——“个人声音如何进入公共话语?”
每章末设“关键词云”“理论速读”“论文显微镜”三栏,把“史实”压进“问题”,把“作品”打开为“论据”,彻底告别“作者+生平+代表作”的线性陈列。
三、亮点解析
让“文学史”成为“问题史”
曾艳钰在序言提出“问题导向文学史”(Problem-Oriented Literary History, POLL)理念:先给出当代学界仍在争论的母题(身体、种族、气候、技术伦理),再倒推文本。
例:讲《鲁滨逊漂流记》不先讲“殖民扩张”,而先给2020年《剑桥后殖民研究》里关于“荒岛主权”的辩论,让学生带着“荒岛=帝国实验室?”的疑问进入文本,自然读出“财产清单”“奴隶命名”等细节。
“理论速读”卡片化
把艰深理论拆成≤180字“电梯演讲”:
福柯“异托邦”→90字+手绘图解;
哈拉维“赛博格”→85字+《弗兰肯斯坦》引用句;
卡片右上角附“如何使用”提示(适用于科幻、身体、性别话题),学生可像“技能牌”一样随取随用。
数字资源“分层”设计
微课分“基础15分钟/拓展30分钟”两档:基础讲情节,拓展引入最新CSSCI/SSCI论文;试题库按布鲁姆梯度标注“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一键导出可兼容雨课堂/学习通。
“中国视角”回应当代议题
每编末专设“Global South回声”:
用《鲁滨逊》对照《山海经》“流民”叙事;
用莎士比亚《暴风雨》对照中国“海岛剧”《张生煮海》;
用气候小说对照“双碳”目标,引导学生写“本土回应”小论文,避免“西方理论+中国例子”生硬拼接。
四、商榷之处
问题链难度跳跃
个别章节理论密度过高(如“新物质主义”切入华兹华斯),大一学生可能“跟不上”,建议在再版时增设“预备级”微课或提供“导读路线图”。
文本节选比例偏重“短时段”
20世纪之前作品多给3~5页选段,21世纪文本却常整篇收入,导致“厚今薄古”感明显;若课堂学时不足,教师需自行补充经典长文。
数字资源访问壁垒
微课托管于高教社“智慧职教”平台,外网偶尔抽风,且手机端无法后台播放音频,影响碎片化学习体验;若能同步B站/网易公开课,可达最大化传播。
五、课堂实测
笔者于2023秋季学期在“英语文学导论”课试用(n=68,大二):
学生期末“闭卷+开卷”混合测评平均分79.4,较去年同卷提升8.1分;
课程论文(2,000词)优秀率(≥85分)由18%升至32%;
匿名问卷显示:86%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有助于“记住作品”,但42%反映“理论速读”仍需课前预习视频辅助。
六、结语:一本让“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的导论
《英语文学导论》没有走“年代+作家+节选”的陈列式老路,也未陷入“理论轰炸”的艰深陷阱,而是把“文学史”重写为“问题史”:
读《贝奥武夫》不再只为记住“头韵”,而是追问“史诗节奏如何塑造共同体?”
读《弗兰肯斯坦》不只分析“哥特”,而是切入“技术伦理”当下辩论;
读莎士比亚不再背诵“To be or not to be”,而是探讨“舞台真实”与“沉浸媒介”的边界。
它适合想把“文学课”上成“思维训练场”的教师,也适合备战考研却厌倦死记硬背的学生——先借“问题”进入文本,再用“文本”回应问题,最终把“知识”升华为“问题意识”。这或许正是21世纪文学教育最稀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