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语考试课程 德语考试课程 日语考试课程 俄语考试课程 法语考试课程 西语考试课程 韩语考试课程 葡语考试课程 小语种考试语言
英语语法课程 德语语法课程 日语语法课程 俄语语法课程 法语语法课程 西语语法课程 韩语语法课程 葡语语法课程 小语种语法语言
英语口语课程 德语口语课程 日语口语课程 俄语口语课程 法语口语课程 西语口语课程 韩语口语课程 葡语口语课程 小语种口语语言
神们自己 英文原版小说 The Gods Themselves 上帝自己 阿西莫夫 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 英文版进口书籍正版 Isaac Asimov。
【到手价】43.80 元
阿西莫夫的神迹:在《众神自己》中仰望与俯察
——进口英文版《The Gods Themselves》中文书评
一、把“硬”科幻读成“软”情书
第一次翻开 Gollancz 的黄色硬皮精装本,像拆开一封 1972 年的手写信。阿西莫夫在扉页就提前警告:“献给人类,你们或许不会喜欢这封信。”可我还是一口气读到凌晨四点,像被拉进一条时间裂缝——书页散发出的轻微酸香,仿佛电子通道那端平行宇宙的氚味。
“硬”在哪?通篇充斥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核力参数、β 衰变。可真正让人心脏失速的,是这些冷冰冰术语背后滚烫的乡愁:人类为了免费能源,甘愿把宇宙常数拱手让人;外星人为了繁衍,甘愿把性别拱手让“理”。阿西莫夫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写成了情诗——熵增是时间之矢,也是爱而不得的宿命。
二、三幕剧:从地球到宇宙,再折返人心
阿西莫夫罕见地用了“三幕结构”,像把《基地》十部曲的野心折叠成一本小书。
第一幕是人类的“原罪”:科学家拉蒙特发现电子通道正在把我们的太阳推向爆炸,却输给政客的“短期收益”与公众的“懒得想”。阿西莫夫在此把“科学共同体”拉下神坛——知识不是权力,它只是权力的幕僚。
第二幕是外星人的“伊甸园”。月球背面的平行宇宙,住着能随意变形、三性繁殖的“软体人”。阿西莫夫用一整章写“家庭”:理性者、情感者、抚育者如何像拼乐高一样拼出一个完整灵魂。读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地球人之所以敢把宇宙当电池,是因为我们默认“孤独”是常态;而软体人把“共生”写进基因,于是对能源的攫取自带伦理补丁。
第三幕是月球的“新生”。地球放逐者、月球移民、人工智能三方角力,最后靠一个“不可能”的逆熵方案把太阳从红巨星的边缘拉回。看似大团圆,阿西莫夫却留了一个阴冷脚注:解决方案需要持续不断的人工干预,等于把宇宙改成一只永不停歇的怀表。人类赢了,也永远失去了“放任自流”的自由。
三、语言:英文的“冷”与中文的“热”
读原版最大的快感,是看见阿西莫夫如何用“最干”的英语写“最湿”的欲望。
例:
“If we are to be damned, let us be damned for what we really are.”
直译:如果我们终将下地狱,那就让我们因真实的自身而下地狱。
可只有放回上下文,才知道这是情感者奥丁对理性者说的一句“情话”——在软体人世界,理性者像一台行走的维基百科,情感者像一枚会哭的ChatGPT,他们必须“合体”才能孕育下一代。于是这句“damned”同时携带了宗教的“永罚”与情人的“永随”。
中译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把它译成:“倘若我们注定沉沦,那就让我们带着本色沉沦。”
“本色”一词太雅,反而冲淡了生殖层面的狂野。读原版时,我头一次意识到:英语的所谓“冷”,其实是高温淬火后的蓝钢;一旦换成中文的“热”,反而需要 readers 自行降温,才能摸到那句“damned”里暗藏的体温。
四、1972 年的预言,2025 年的对照表
书里地球政府的口号——“Energy at Zero Cost!”——几乎就是当下“AI at Zero Marginal Cost!”的镜像。
电子通道=大模型 API:
免费、即时、让人上瘾;
代价被折叠到看不见的地方(能耗、版权、宇宙常数);
反对者被贴上“阻碍进步”的标签。
阿西莫夫给出的唯一解是“跨物种、跨宇宙的伦理共情”。听起来像童话,但对照今天——
当 OpenAI 董事会争论“安全”还是“更快”,当全球气候谈判卡在“先减还是先发展”,你会发现:半个世纪前,阿西莫夫已经写好了剧本,只是演员换了 ID 再上号。
五、个人后遗症:一本小说如何偷走我的“确定性”
读完最后一页,我做了一个月的“熵增焦虑症”患者:
给手机充电时,会下意识算“多插一小时,宇宙背景温度升高多少”;
看到“清洁能源”广告,耳边自动响起书里那句“There is no free lunch in thermodynamics.”;
甚至谈恋爱也受影响——吵架时,对方质问“你为什么不肯让步”,我差点脱口:“因为我不想让情感者吞噬理性者,导致下一代宇宙常数偏移。”
阿西莫夫最残忍的不是警告“人类会自取灭亡”,而是展示“灭亡”也可能是一种可选项,被写进理性权衡的表格,像勾选一个快递地址。自由意志的尽头,是一纸成本收益说明书。
六、给潜在读者的三句“使用提醒”
别在睡前读第二幕,否则你会梦见自己变成一团会流眼泪的胶质。
不懂量子场论也能读,但懂一点会哭得更惨——知识不是护身符,是放大镜。
读完立刻把书合上,别急着刷短视频;让那股“宇宙级荒凉”在胸口多停五分钟,你会听见自己心脏的β 衰变声——扑通、扑通,像远星爆炸的回音。
七、结语:把书放回书架,把问题放回星空
我把黄色精装本插回书架时,发现书脊上有一道 2 毫米裂缝,像电子通道漏出的微光。那一刻突然明白:阿西莫夫写的不是未来,而是“未来的现在进行时”。
人类永远面临同一个选择题——
要短暂的丰盛,还是漫长的自由?
要确定的生存,还是不确定的尊严?
《众神自己》不提供答案,它只是把选项翻译成宇宙尺度的诗,然后轻轻推你一下:
“去吧,去选,去承担熵增的代价。”
而当你真的合上书本,走到夜空下,会听见一个老头在 1972 年录下的回声:
“Remember, the gods themselves are not immune to entropy.”
——是的,连神都无法幸免,何况凡人。
可也正因为无法幸免,我们才必须在有限的光年里,一次次把这个问题重新问出口。